音樂行業又熱鬧了起來。
(相關資料圖)
這種熱鬧所有人都肉眼可見——“AI孫燕姿”、國民級音樂盛典TMEA、刀郎的《羅剎海市》、線下演唱會音樂節大爆發,高熱度話題一個接一個。而在沸騰的輿論場之外,音樂上游從“卷量”到“提質”,音樂平臺持續提升用戶體驗,音樂營銷則因為沉浸式的體驗和獨特的情緒共鳴備受廣告主青睞。
今日,騰訊音樂娛樂集團(以下簡稱TME)發布2023年Q2財報,財報顯示公司總收入72.9億元,同比增長5.5%,調整后凈利潤15.3億元,同比增長48.6%。Q2財報發布后,市場反響積極,港股股價上漲2.12%。
就在上個月,大摩和中信證券均對TME給出“增持”評級,美國銀行和Jefferies(杰富瑞)給出“買入”評級,中金則給出“跑贏行業”評級,資本市場的態度也已清晰。
券商增持買入的邏輯不難理解,TME確實是當下容易被資產市場接受的標的類型:頭部、盈利、長期穩健。但仔細洞察這兩組數據和市場態度背后,其實一方面代表了資本市場投資者風格切換的大背景,另一方面則能看出TME正在為進入新周期的音樂行業進行積極拓展布局,挖掘更大的市場空間,驅動更長期和可持續的行業發展。
穩健經營,TME正在幫助行業挖掘哪些新增量
我們都知道,在今年的市場上做增長并不容易,而只有厘清背后的經營邏輯、透視未來的增長潛力才能在長期發展中更加游刃有余。
對于企業來說,財務數據反映了報表當期的情況,但企業經營卻是一場持久戰。在“降本增效”的經營大環境下,我們不僅需要關注一家企業的盈利水平,也需要進一步觀察這些趨勢是否健康可持續。這一商業母題落到TME身上也就是“當期盈利能力”“內容與服務質量”“長期發展潛力”三者的“既要又要”。
這次TME2023Q2財報中,最值得關注的數據有兩組:
一是業務數據,騰訊音樂在線音樂付費用戶數在6月實現破億,在線音樂付費率達到歷史新高,月度ARPPU 達到 9.7元人民幣,連續第五個季度實現增長。無論是對比全球近50%的付費率,還是著眼于國內用戶付費意識逐年提高的趨勢,都可以看出中國在線音樂付費市場的巨大增長潛力。
二是財務數據,在線音樂付費用戶數和 ARPPU 的共同推動下,該季度調整后凈利潤達15.3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48.6%。ARPPU和利潤率的連續增長反映出TME在高質量增長的戰略驅動下的健康發展,同時也進一步驗證了音樂消費市場的廣闊發展空間。
從數據看,TME在線音樂付費用戶數與ARPPU的增長是一條較為平滑的上揚曲線,這得益于精細化的用戶運營、更有吸引力的用戶權益、更高品質的音樂內容以及更有效的促銷手段和成本控制。
在此基礎上,TME也正在持續高效推進其內容與平臺“一體兩翼”戰略,持續提升內容與服務質量。在內容端耕耘源頭,與頭部藝人深化合作,并持續扶持音樂人。騰訊音樂人開放平臺在2022年10月推出面向潛力原創音樂人的“新勢力計劃”,截至7月31日,在101.2億流量扶持下,已有1977首歌曲首次獲得百萬播放,3983首在TME全平臺榜上有名,更多高潛音樂人收獲了可持續的上升通道;在平臺端不斷提高用戶體驗,比如QQ音樂升級「臻品母帶」、酷狗首創“蝰蛇全景聲”、與易車合作升級車載音效等等。
兩翼結合,再疊加用戶內容付費習慣成熟的機會,就把TME可持續增長的長期基本盤打牢了。
而另外的增量機會還在于演出市場的復蘇與政策支持。今年七月發改委發布的《關于恢復和擴大消費的措施》中提到,要促進文娛體育會展消費,優化演出賽事活動審批程序,增加音樂節、演唱會等文化體育休閑消費供給。在多項利好支持下,文化演出市場升溫明顯,其連帶的消費影響力也是TME商業化的優勢。
最近,TME憑借自身的“音樂能量”為品牌打開了營銷新思路,為雪碧、可口可樂、赫蓮娜、同程旅行等跨行業品牌打造了多個音樂營銷案例。此次財報顯示,TME廣告業務收入同比、環比均實現增長。
今年以來,消費行業呈現出較強的情緒性,“多巴胺”“松弛感”等情緒帶動型消費浪潮此起彼伏,更有沉浸感、更能帶動情緒共鳴的音樂場景成為了不少廣告主加碼的重點。在這樣的趨勢中,擁有完善體系和豐富生態的TME也能吸引更多業內外的資源與合作伙伴,持續拓展音樂行業的商業化發揮空間。
市場迎來新周期,從TME布局洞察音樂行業新趨勢
投資者風格切換已經是投資市場里擺上臺面的“陽謀”。
過去是看增長,看規模,核心指標關注的是DAU(日活用戶數)、MAU(月活用戶數),當時的一級市場投資者篤定規模效應以及相對應的溢價能力。
但現在邏輯變了。電商大促已不再追求虛高的GMV,而是關注退貨率;財報指標中最先入眼的也從規模性指標變為了經營性指標——反映公司是否正向經營的利潤情況、反映用戶質量的ARPPU值、反映增長是否是燒錢帶來的營銷費率等,這樣的變化與時代的周期息息相關。
在宏觀層面,周期一說往往針對大宗商品、金銀銅鐵、房地產、制造業,但隨著中國文化市場和需求的逐步規模化、精細化發展,以音樂行業為代表的內容行業也呈現出自身獨特的“周期”趨勢。
首先,內容供給進入“提質減量”階段。
騰訊音樂研究院《2022華語數字音樂年度白皮書》顯示,經歷多年的“爆發式增量”,2022年華語新歌產量回落,從2021年的114.5萬下降11%至101.9萬,但頭部新歌熱度周期卻變得更持久,生命力更強。經典老歌翻紅的現象也進一步說明了用戶對品質音樂的消費力歷久彌新。
其次,AIGC發展應用帶來生產力的再次解放,讓內容創作和供需匹配有了更高效的解法,AI技術的多元融入也能輔助平臺更大限度地調動曲庫和提升用戶體驗。
從財報中提及的核心業務動作也能看出,TME正在為即將到來的行業發展新階段進行持續布局與創新機會拓展。
內容供給方面,TME對音樂產業上游音樂人、音樂廠牌的各種扶持計劃都是圍繞“優質”、“專業創作”進行持續推進和拓展。
今年8月,“新勢力計劃”全新升級,新勢力音樂人由1000人擴大至3000人,更多優秀音樂人享受到“新勢力計劃”的專屬流量扶持;在藝人合作方面,TME也是專業至上,比如與易烊千璽合作發行其全新實體專輯《劉艷芬》,該專輯在TME首發,總銷售額成績斐然。
今年7月,一站式音樂制作宣推平臺「啟明星」升級,通過整合全套AIGC音樂制作工具,幫助創作者提升歌曲制作、交易和宣推效率。據了解,截至2023年第二季度,平臺音樂交易總額超過了1000萬元人民幣。
供需匹配方面,以騰訊音樂天琴實驗室發布的虛擬人小琴和TME旗下的超寫實虛擬偶像鹿曉希LUCY和為例,基于平臺用戶的播放行為, AI音樂伴侶小琴可以智能地進行歌曲推薦和介紹,幫助用戶更全面地理解歌曲所蘊含的藝術表達、創作故事和歌手信息等內容,用戶還可以向小琴提問與音樂相關的問題,獲得個性化的反饋;而作為TME推出的首位超寫實虛擬偶像,鹿曉希LUCY基于TME天琴實驗室的琴韻引擎,擁有自動生成的唱片級聲紋,她在出道當天即收到微博音樂、ELLE family、Billboard等近20家頂尖品牌支持及合作邀約,還成為首個推出杜比全景聲音樂作品的超寫實AI虛擬歌手,并于最近與Apple Music 空間音頻展開合作,也成為了首位與該平臺合作的超寫實虛擬偶像。
此外,「AIGC黑膠播放器」以及「AI歌詞海報」「AI歌曲封面」「AI動聽賀卡」等一系列以人工智能為驅動的功能應用都為音樂愛好者提供了更加個性化的音樂娛樂服務。
高盛在最新的《Music in the Air》報告提到,預計 2023 年全球錄制音樂收入將增長 7.5%,而流媒體增長將保持健康,復合年均增長率為 11%。而IFPI發布的全球音樂報告顯示,中國已超越法國成為全球第五大音樂市場。不難預測,未來中國音樂市場在全球市場中的關注度和參與度也將有進一步提升。
中國音樂市場的活力令人欣喜。而面對如此龐大的品質內容消費需求與潛在機會空間,TME的優勢站位以及與市場脈動同頻的策略布局將有利于其繼續引航前行,為音樂行業帶來提質增效的正向循環,與勃勃生機。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