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月前,阿里云智能集團CEO張勇找到釘釘總裁葉軍,談話內容便是——釘釘要成為“1+6+N”中的一個N,釘釘將獨立發展,不再置于阿里云之下。8月14日,葉軍在釘釘內部正式公布了該消息。
(資料圖)
時局變了,阿里云和釘釘也變了,釘釘與阿里云各自為戰,不影響緊密聯系的伙伴關系,“撥亂反正”,更適合當下的阿里集團、阿里云和釘釘。
一直“獨立”的釘釘
“云釘一體”戰略首次提出是在2020年,此后三年,在時任阿里云總裁張建鋒的推動下,云釘的融合體現在組織架構和人事變動層面。但是,釘釘與阿里云的融合并不算徹底,接近釘釘的人士表示,實際上,釘釘一直是阿里分管的一個獨立業務。
2020年,原釘釘事業部、阿里云視頻云團隊、阿里云Teambition團隊、企業智能事業部宜搭團隊、政企云事業部、數字政務中臺事業部、烏鶇科技部分團隊,加入新的大釘釘事業部,全面融入阿里云智能事業群。
同時,原阿里巴巴副總裁、企業智能事業部負責人葉軍任釘釘平臺負責人,行業釘和政務中臺負責人為陳麗娟,釘釘CTO朱鴻負責視頻云和企業智能,三人所負責的業務板塊加起來就是大釘釘,由張建鋒統管。
“釘釘最早是癲總(張建鋒)自己管,到了大釘釘事業部階段,不窮負責其中的三分之一,是小釘釘總裁,后來癲總逐漸把釘釘其他的三分之二業務交給不窮(葉軍),到今年的三月份,教育業務也交給不窮,不窮才算是完整的大釘釘總裁。”上述人士表示。
此外,2022年3月,庫偉從阿里云IoT事業部總經理調任釘釘COO。隨著釘釘獨立,庫偉也回到阿里云就職,向CEO張勇匯報。據鈦媒體了解,與他同回阿里云的還有專屬釘的部分銷售人員,預計將在阿里云繼續負責大客戶相關工作。
釘釘獨立之后,從組織架構層面,釘釘直屬于阿里集團,從匯報關系層面,葉軍向阿里集團CEO匯報,現在是張勇,以后是吳泳銘。
“2021年底的集團架構調整,四個大總裁和二十多個小總裁,其實就已經直接向集團CEO匯報了,葉軍的匯報對象就是阿里集團CEO,只是張勇恰好也是今天阿里云的CEO。”一位阿里內部人士表示。
與其說阿里云與釘釘“分拆”,不如說兩者本就像是獨立的兩家公司,業務有關聯,但沒外界想象的那么多、那么緊。
云釘一體的緣起與完結
釘釘獨立,標志著云釘一體戰略的階段性完結。云釘一體是行癲時代的代表產物之一,阿里云為何要推行云釘一體戰略,云釘一體又如何退出歷史舞臺,反映出阿里云和云計算行業的發展路徑。
云釘一體緣起時,阿里云仍處于較高速度增長的時期,但是增速已經逐步減緩,云廠商追求的更多是規模,將釘釘納入阿里云無益于利潤增加,卻有益于規模增長,同時也可以解決釘釘的一些問題。
“因為釘釘當時沒有商業模式,釘釘賺不到錢,阿里云把釘釘放到云里面,作為拉動云的一個抓手,面向用戶端,讓企業老板、員工都能看到云的作用,上釘釘就是上云。”上述內部人士表示。
算小賬,釘釘是賠錢的,算大賬,云賺的錢能養活釘釘,將釘釘放在阿里云下邊分管有合理性。
葉軍上任三年,釘釘跑出了自己的商業模式,釘釘的價值得到了用戶認可,專業版、專屬版的收費模式讓釘釘看到了希望。
鈦媒體了解到,云釘一體模式下,釘釘的部分價值以記賬收入顯現,例如阿里云和釘釘共同拿下一千萬的單子,其中釘釘記賬收入100萬,也就是釘釘沒有實際收入,而是以記賬收入來體現釘釘的貢獻。
從成本角度,釘釘所消耗的算力和帶寬等成本,也以記賬成本體現,本質上釘釘沒有對外付款,但是釘釘消耗了相當規模的成本,比如帶寬按照峰值計費,阿里云采買的帶寬,釘釘使用空置帶寬,不超過峰值基本無需付費,這部分成本已經包含在阿里云的成本里。
后來阿里云的增長遭遇瓶頸,阿里云分給釘釘的記賬收入價值也沒有大的增長,反而不如釘釘自己賣SaaS和PaaS掙的錢多,釘釘能養活自己,也就有了獨立闖蕩的資本。
同時,葉軍掌舵后的釘釘也轉變了過去以硬件為主要收入來源的模式,視頻會議等硬件產品的毛利率低,還有庫存問題,釘釘轉向軟件為主的商業模式,利潤率、人均產出均有大幅改善。
獨立之后,阿里云和釘釘完全分開,各自收入和成本也明確分開計算,不再是記賬,釘釘所花費的每一分錢都轉變為阿里云的收入,阿里云多了一個大客戶,釘釘則要自負盈虧。
釘釘開放融資可能不大
未來,釘釘有望成為一家年營收十億、甚至百億的的公司,對于這樣一家公司,自然有外部投資者想要投資,但結合釘釘的發展階段,以及阿里集團的籌劃,目前開放融資的可能性不大。
疫情期間,釘釘有過單月云成本高達2.5億元的數據,疫情之后恢復常態,釘釘的成本大幅下降,隨之釘釘定下了三年盈利的目標。在釘釘管理層看來,釘釘只需要正常自然增長,就能實現盈利的目標。
釘釘的用戶基數遠超友商,收費也不高,一萬家客戶單價十萬元,十萬家客戶單價一萬元,兩種收費模式相比,后者釘釘的商業模式看起來更適合中國的行業環境。
不同于阿里云,釘釘已經渡過了最難的階段,現在基本進入了穩定發展階段,阿里云更需要外部支持,也更有意愿開放外部融資,釘釘有明確增長的業務,當下沒有必要釋放自己的股權。
在最近發布的阿里第一財季財報中,阿里云收入增長4%至251.23億元,經調整EBITA利潤增長106%至3.87億元。
“釘釘體量比阿里云小,但核心產品收入增長超過三位數,離客戶場景更近,還有很大商業挖潛的空間。阿里集團扛了這么多年,這個階段肯定不會輕易讓別人‘摘了桃子’,釘釘是阿里集團手上最好的牌之一。”上述內部人士表示。
釘釘,不再是阿里云的釘釘,而是阿里集團的釘釘,少了一些掣肘,也多了一些風險,不論未來如何發展,注定會成為釘釘發展史上濃墨重彩的一筆。
(本文首發鈦媒體,作者|張帥)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