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營商云們來勢洶洶,2023上半年,天翼云總體營收已經逼近中國第一的阿里云,云市場的競爭規則正在改變,格局也將很快進入動蕩期。
(資料圖)
上周,三大運營商扎堆發布了2023年半年報,其中,云業務的增長仍然是財報中的亮點。財報顯示,2023年上半年,天翼云營收459億元,同比增長63.4%,移動云營收422億元,同比增長80.5%;聯通云營收255億元,同比增長36%。
對比2022年報,中國電信、中國移動、中國聯通的云業務收入增速均超過100%,分別為107.5%、108.1%、121%,全面翻番,并且在過去的幾年間,三大運營業務一直保持高速增長,在今年上半年進入了平臺期,也即將開啟一個新的階段。
但即便運營云的增速較去年整體上有所下滑,相比于互聯網云廠商仍然是跑地飛快。財報顯示,阿里云2024財年Q1業績收入增長4%至251.23億元,2023自然年上半年總收入為496.82億元;華為云計算業務收入241億元,而騰訊云則未單獨披露。
中國電信董事長柯瑞文曾透露,2023年天翼云目標收入達到千億元,相當于在2022年營收基礎上再翻一番,這意味著,運營商的高速擴展期才剛開始。
不止營收增長迅猛,從市場占有率的角度來看,根據IDC數據顯示,2022下半年,公有云IaaS廠商市場份額占比及IaaS+PaaS市場份額,天翼云都已經超過騰訊云成為了國內第三,并且距第二名華為云已經十分接近,有望超越。
無論從營收增速還是市場占有率的角度,運營商云們以尖刀的姿態突襲,攪動著風云變幻的云市場。
毫無疑問,對于互聯網廠商而言,的確危機滿滿。云市場發展的初期,以互聯網公司的數字化為主要行業客戶,彼時互聯網云廠商經驗十足,有著先發優勢。而近幾年,隨著互聯網到工業制造業再到政企業務的不斷深入,數字化進入了深水區,也來到了運營商的優勢領地。
而對于運營商自身而言,其傳統業務本身具有較強的周期性,財報顯示,運營商上一階段的核心增長力主要來自于5G基建的鋪設,而今年能明顯感受到5G的帶動作用在變低,中國移動運營收入同比增長6.8%,通信服務收入同比增長6.1%;中國聯通營業收入同比增長8.8%;中國電信經營收入同比增長7.6%,增長均不超過10%。
運營商也需要找到新的長期增長點。早期的運營商將長期業務押注在服務器和手機等硬件業務上,近幾年卻在逐漸培養云業務為第二增長點。中國移動財報顯示,上半年數字化轉型收入對通信服務收入增量貢獻達到84.1%,是公司收入增長的第一引擎。
2023年,云市場風云變幻,運營商云究竟做對了什么?
云網一體,政務云突飛猛進
三大運營商云計算業務的高速增長,是多方面因素的綜合作用。
首先也是牽引力最大的,是宏觀政策引導的運營商在地方政企業務上的加速擴張,尤為明顯的是“東數西算”戰略,加快推進算力基礎設施的建設,三大運營商分別在內蒙、貴州、寧夏、京津冀、長三角、川陜渝等地建設公共智算中心,在31省部署推理池,滿足各地算力需求。
據天翼云財報顯示,算力基礎設施建設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擴大通用算力,比如吳江算力中心項目,金額高達5.3億元,由天翼云中標;另一部分則是智算算力。公開信息顯示,天翼云中標了多個智算中心大單,如海南人工智能計算中心項目,金額3.2億元,多方數據顯示,運營商正在加快推進算力基礎設施建設。
聯通云財報顯示,目前配合東數西算打造算力體系,提供機架規模超過38萬架,推動聯通云池覆蓋200多個城市,并通過寬帶網絡連接市、鄉、鎮等下沉區域全面布局千兆能力。
配合國家戰略,為政企業務做好底層基礎設施建設,5G仍然是他們的最強武器,且運營商本身具有政企客戶和渠道覆蓋,通過“云網一體”的建設,更是運營商政企業務的重要抓手。
運營商的“云網一體”指的是將網絡云化,比如說云網關、云接口等等,而政府客戶往往會對云網基礎設施進行統一的規劃建設,運營商通過云專網、云專線、SD-WAN等云網融合的業務,對數據中心的網絡提供一點受理、自動開通、統一運維、靈活部署等業務。
這是運營商在鋪設網絡建設時“得天獨厚”的天然優勢。據分析師透露,在運營商的省公司,會強力推進“云+網”的綁定模式,如一線的屬地銷售,既銷售網也銷售云,有些省公司申報時,可能把網的部分往云上進行了分攤。
其中運營商對客戶經理考核的指標中,云計算相關產品的權重高于語音、流量、寬帶等產品。
另一方面,與政企“強綁定”的運營商們往往更能理解到其本身的意圖以及邊際影響,提供融合性的方案。
財報數據顯示,目前,天翼云已經累計服務超過2萬個政企客戶,上半年新增5G 2B商用項目約6000個,同比增長近80%;移動云累計服務5G和行業客戶商用案例,金額超過300萬人民幣的大單超過1000個;聯通云5G行業應用累計項目超過2萬個,覆蓋60大類行業。
憑借著強大的基礎設施和云網融合的先天優勢,讓運營商在政務云市場中表現不俗。通過對公開招投標信息的整理,光錐智能分別厘清了三大運營商主要集中的行業:
天翼云在 智慧城市、智慧工業、智慧金融、智慧教育四個大的板塊建立了標桿項目,并已經在逐步進行復制,如打造了視頻回傳和處理網絡,目前,視聯網規模超過5700萬戶,來反哺B端能力;
移動云在 智慧礦山、智慧電力、智慧醫院等更加細分行業進行深耕,更拓展了 車聯網、數字政府等新賽道。如與全國銷量Top 10的新能源品牌中的9家達成合作。
聯通云的行業布局顯然要弱于前兩者,僅在 工業互聯網、智慧城市、生態環保等領域進行探索,目前未形成較強的行業優勢。
事實上,政務云是除了互聯網領域外第二大的細分市場,已經成為各大云計算廠商競爭的“紅海”。IDC數據顯示,2022年中國Top7政務云運營與服務市場份額中,運營商保持著一定的領先優勢。
不過,這也與統計口徑有著很大的關系。2021年開始,中國移動和中國聯通對云業務收入口徑進行了調整擴容,對標天翼云形成了從單純的2B收入,擴容至整個“云業務收入”(云業務收入=行業云收入+個人+家庭+其他云收入),并將融合創新解決方案產生的云資源、云服務、云集成、云互聯、云安全等收入全都囊括在內。
據知情人士透露,運營商營收增長雖然迅猛,“水分”也很大。比如在部分打包3億的項目中,往往只有幾千萬是與云業務相關的,但卻會將3億金額通通納入云業務營收中。
彎道能否超車?
不過,即便營收統計有水分,運營商仍然憑借著自身優勢,找到了IaaS層規?;蟮穆?。
順著云網一體的思路,運營商云拓展成為了“云網安”一體化,也就是網絡安全、數據安全、信息安全等重點方向。
和互聯網云不同的是,互聯網云服務商只能在“渠道”中控制安全,比如在數據存儲、數據流通、數據應用等層面,而運營商則可以將安全能力進一步融入網絡本身中,通過網絡傳輸、網關控制等方式,更有效地實現安全。
天翼云財報中顯示,通過打造安全大腦、等保助手、密評助手、數盾、量子密話等重點產品,為客戶提供安全服務,并加強量子領域的原創技術攻關,建成量子保密同心城域網,從根本上落地安全能力的部署。目前,天翼云安全能力池已經覆蓋近110個城市,加載15類安全能力,為10萬條安全專線和IDC客戶提供SaaS化安全服務。
聯通云財報也顯示,目前安全云市場商家產品超過80款,上半年大安全收入同比增長178%;移動云則打造了禾云網絡安全底座平臺V2.0,納管71款主流工具,安全業務成為增長的來源之一。
數據顯示,三大運營商在可信云14項云服務評估中通過數量領先。目前,可信云已開通云主機、對象存儲等14項評估服務。中國移動、中國電信、中國聯通通過的數量分別為14、12、11項,通過數量位居行業前列。阿里云、騰訊云、華為云、百度云、優刻得、金山云通過的項目數量分別為10、12、12、3、8、8項。
某國企采購向光錐智能透露:“運營商云中標并不都是市場化競爭的因素,但確實一站式服務節省不少心力,從網絡搭建、數字化轉型、安全管理和本地化運維4個角度來說,運營商云是最省心的選擇?!?/p>
除了網絡安全的優勢,運營商們在物聯網等賽道也有很多先發優勢。
騰訊副總裁沈可認為,運營商在網絡資源、云邊解耦上有明顯優勢,在大數據治理、物理網方面也有非常多的經驗和積累。
某高級分析師認為,運營商的優勢尤其在邊緣側,將是下一個增長點。在工業物聯網層面,互聯網公司的問題在于很難沉下去,這背后不僅需要物理資源,也需要人和銷售網絡的覆蓋,這些都是運營商所擅長的地方。
光錐智能向多位廠商了解到,工業物聯網通常分為三步走:第一步是單個設備的聯網,通常是服務商與運營商共同完成,這一步十分復雜,不同機器的型號、批次、可擴展空間都不同,有些老設備甚至無法聯網,只能陸續淘汰;第二步則是設備與設備之間的通信,這需要局域網之間的通信協議、網絡部署;第三步則是人與設備的交互,通過完整的物聯網PaaS平臺將設備集成起來,統一管理、運維、調度。
就目前互聯網廠商的產品而言,更多集中在第三步,前兩步仍然需要運營商為主力,或者與運營商合作完成。 而近幾年,運營商也在逐步延伸業務,從去年開始加大PaaS自研能力和整合力度,尤其針對數據庫、中間件、IoT服務等形成產品和服務業務。
今年,中國移動發布了國內首顆自研RISC-V架構的LTE-Cat.1芯片、中國移動首顆自研量產的NB通信芯片、OneOS微內核操作系統以及首個針對物聯網泛智能硬件的全場景智能連接協議;去年,中國電信天翼物聯發布了分布式物聯網操作系統CTWing OS 2.0 ;中國聯通成立了5G物聯網OPENLAB開放實驗室。
而這也是當下運營商云彎道超車的機會。
運營商云的未來:一邊下沉,一邊搞AI基建
如果說政企服務的便利是過去運營商云突進的內因,數據安全和物聯網是現在差異化的發展路徑,那么下沉城市和AI基建,便是運營商云的未來,也是與互聯網云產生差異的核心壁壘。
隨著業務和行業的不斷擴展,運營商的云業務也將面臨著更復雜的需求,如分布式云、混合云架構、多云管理、行業定制化解決方案需求等。據光錐智能了解到,三大運營商本身在省級的渠道力量很強,全國擁有數十萬客戶經理。
同時,由于云業務的屬性更為復雜,天翼云選擇了專門構建自己的省份團隊,配合和主導業務拓展、服務交付、實施部署、和售后運營服務能力。從財報中顯示,預計移動云和聯通云未來也會跟進,甚至在三四線城市構建團隊。
而規模龐大的運營商客戶經理可以幫助其進行渠道下沉,進行行業拓展和長尾客戶拓展,從而擁有更為廣闊的客戶資源。
運營商有一張覆蓋全國,從一線到四五線城市甚至縣城的銷售網絡。以中國移動為例,移動云有1萬多名支撐專家和5萬多名專屬經理組成的上云支撐團隊,技術人員團隊超11.6萬人,為客戶提供7*24小時的屬地化支撐服務。支撐范圍覆蓋全國300多個市、超2800個縣,這是運營商云獨特的借力點。
根據天翼云官網,目前中國電信充分調動3.7萬客戶經理,以及覆蓋全國的政企服務體系,將云計算服務從省市下沉至區縣。
從最新一季的招投標信息來看,很多縣級的智慧城市項目,都是運營商在當地的分公司中標。
下沉市場是今后數字化的重點區域,也是今年被互聯網大廠著重關注的領域。IDC數據顯示,從投資比例上來看,省、市、區縣級大數據管理平臺投資最大,占2022年數字政府一體化大數據管理平臺投資的68%,其中省級平臺占25%,市級平臺占25%,區縣級平臺占18%;部委和直屬機構中公共安全的投資最大,占9%,其次是交通、司法、水利等。
區域下沉,行業層面, 運營商也迎來了新的牽引力,即AI基建和智算中心。
對于互聯網云廠商而言,AI帶來的改變主要在交付和服務方式上,通過MaaS服務解決此前企業數字化的痛點,但對運營商而言,AI帶來了新一波基礎設施的建設。
天翼云走向產品路線,至今打造了算力分發網絡平臺「息壤」,為北京算力互聯互通驗證平臺提供調度服務,成為首個跨域跨服務商的算力調度平臺;另外發布了云智超一體化平臺「云驍」,提供「智算+超算+通算」的一云多算服務。
提供更高的算力服務是運營商云的下一個競爭點。基礎算力+算力連接+算法模型+算力安全一體化才能保證未來AI算力的支撐。
天翼云也不斷強調AI技術突破帶來的發展機遇,并在今年發布生成式語義大模型TeleChat,提升語音和多模態大模型關鍵能力,以通用訓練為基礎結合運營商產業鏈上下游的合作伙伴經驗,在金融、文旅、教育等行業打造綜合性的智能化解決方案。
移動云也基于運營商的算力優勢,打造了「九天」人工智能平臺,從算法、平臺、能力到規模化應用,目前已經在27個領域推出了超過830個應用。比如較為典型的客服大模型,已經在中國移動內部進行打磨和擴展,并可能逐步開放。
如果說運營商此前的發展迅猛得益于政企業務的天然便利性,了解政企痛點以及針對性給出解決方案,同時通過云網端一體,在物聯網和網絡安全、數據安全領域具有更底層的優勢。
那么現在,無論是運營商還是互聯網廠商都將進入下一個階段。在千行百業的數字化面前,大家都才剛剛走完第一步。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