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車的時候,你會想到哪個平臺?
從數據上來說,大部分人的答案或許會是滴滴,畢竟其曾一度占據九成市場份額,即便經歷下架風波,領先優勢依舊穩固。
當然,也會有部分人提到高德、T3、曹操們。另外如果你是廣州或大灣區的用戶,你的答案或許會是如祺出行。
(相關資料圖)
最近這家知名度集中于大灣區的網約車平臺,正沖刺港股IPO,嘗試登陸資本市場。
然而有趣的是,輿論和市場并未將其視為單純的網約車平臺,而是增加了“港股Robotaxi商業化運營第一股”這樣復雜的標簽。
Robotaxi也稱自動駕駛出租車,簡單來說就是讓無人車來替代傳統的出租車、網約車,是一個與智能駕駛技術高度相關的細分領域,目前有滴滴、文遠知行、百度等企業持續在小范圍探索規模商業化運營的可能性。
實際上在如祺之前,T3、曹操、享道出行這類背靠車企的網約車平臺,都在講著類似的智能駕駛故事。
為何這些網約車平臺們,在發展數年仍未能“干翻”滴滴的打車業務之外,又急著沖進智能駕駛的賽道?聚焦一下如祺出行的網約車業務,或許能看出些端倪。
01 對標滴滴,“如祺們”交了怎樣的答卷?
成立于2019年的如祺出行,可謂含著“金鑰匙”出生,其由廣汽集團、騰訊聯合發起創立,后續又引入了自動駕駛技術商小馬智行作為戰略股東。
但在網約車業務上,即便持續有廣汽和騰訊兩大灣區巨頭企業的加持,如祺的市場份額仍算不上有多亮眼。根據如祺出行招股書披露的信息顯示,其在大灣區市場的份額為4.8%,雖然排名第二,但與排在首位的平臺有著較大的差距。
如祺招股書也指出,2023年上半年,平臺有96.6%的出行服務交易額來自大灣區市場。這既可以說是如祺扎根與大灣區市場,也可以理解為如祺受困于大灣區市場。畢竟如果如祺連大灣區的市場份額都承壓,那么其整個出行服務的業務基本盤都會被動搖。
要知道,如祺在本土市場的競爭對手遠不只是滴滴一家。按照上述招股書披露的信息,以4.5%市場份額排名第三的公司或是曹操出行;3.7%市場份額排名第四的或是T3出行;以3.3%市場份額排名第五的或是美團打車。
除美團打車外,曹操出行、T3出行均與如祺出行有著相似的發展背景,即背靠大型汽車制造企業或互聯網巨頭。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在大灣區市場,如祺等幾家網約車平臺的市場份額,均不及滴滴57.2%市占率的零頭。
大灣區之外,類似的劇本也在不同的區域市場中上演。比如上汽集團投資的享道出行,在上海市場的份額也只能排在第三,數值上也遠遠落后于排名首位的滴滴。
此前上海市交通委公布了一季度網約車數據。根據數據測算,訂單量排名第一的滴滴出行,日均約為77.79萬單;排名第二的是美團打車,日均約為16.91萬單;排名第三的是享道出行,日均約為9.78萬單。
即便以全國市場的大盤數據來看,滴滴仍舊稱得上“遙遙領先”。根據洞見數據研究院、易觀分析等平臺公開披露的信息,即便在App下架期間被其他競爭對手瓜分了近20%市場份額,如今的滴滴仍然保有70%左右的市場份額,仍是國內網約車行業的頭號玩家。
然而對于如祺們來說,除了難以在與滴滴的競爭中突圍外,還要面臨網約車市場整體疲軟的大環境限制。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的數據報告顯示,截至2022年12月,我國網約車用戶規模為4.37億,較2021年同期減少了1553萬。
網經社電子商務研究中心公布的數據也指出,2022年國內網約車市場規模約為3146億元,增速為-1.38%,要知道在2018年,市場增速還高達24.83%,即便在2021年,市場增速也有18.54%的水平。
其實早在數年前,廣汽、上汽、一汽等巨頭車企紛紛跨界網約車時,就有不少分析觀點認為這些平臺并不會對滴滴產生強大的沖擊效應,其中一個關鍵原因便是車企們做網約車的目的并非與滴滴拼刺刀,而是有其他的一些“小心思”。
比如在車市低迷、銷量承壓的階段可以依靠網約車業務來釋放產能,為車企減輕庫存車負擔;作為跑量車型的展示窗口,在道路上的“高出鏡率”可以成為廣告形式之一;嘗試在車輛銷售之外,開拓更多出行版塊的營收增長曲線和利潤空間等等。
PConline在此前的報道中就曾指出,結合滴滴創始人程維曾經的表述以及滴滴歷年財報虧損數據來看,滴滴2012年創立至今年一季度,累計虧掉了約1368億元。另據極客公園的報道,Uber在過去的十余年發展歷程中,累計虧損超2000億元。
所以簡單來說,車企巨頭們更多是希望跨界網約車和出行業務領域的戰略,能帶來更多的營收、利潤空間,而不是準備好了千億規模的熱錢來迅速砸出另一個“滴滴”。
但目前來看,網約車業務似乎并沒能帶來多少增量空間,甚至還有像如祺出行一樣從未盈利,持續虧損的情況。
如祺出行招股書顯示,2020年-2022年分別實現營業收入4.04億元、10.13億元、13.68億元,對應凈利潤為-2.99億元、-6.85億元、-6.27億元。今年上半年,公司實現營業收入9.13億元,同比增長48.1%;凈利潤為-3.45億元。過去三年半的時間里,如祺出行合計虧損了近20億元。
T3出行、曹操出行、享道出行平臺雖未公布虧損情況,但在過去幾年里都經歷過多輪融資。其中以T3出行的融資規模最為龐大,累計超137億。而從商業層面來看,支撐業務快速擴張,自身缺乏造血能力等,均是引入外部資本助力的原因之一。
從更為長線的發展層面而言,由于業務的擴張需求和市場競爭風險的不確定性等因素,各家平臺手中的資金“糧草”必然是越多越好。但要打動資本市場,光靠市場份額較低,發展較為疲軟的網約車業務,始終缺乏更多的說服力。
也就是說,如祺、T3們需要在網約車業務之外,找到新的故事。很顯然,智能駕駛就是各家給出的答案。
02 智能駕駛,把握得住?
智能駕駛一直是個熱門賽道,參與者眾多,不過從紙面實力上來說,如祺、T3、曹操、享道們均有一戰之力。
除了有廣汽、騰訊兩大巨頭支撐的如祺出行外,像T3出行背后站著一汽、東風、長安、騰訊、阿里等一眾大廠,曹操出行背靠吉利,享道出行則是上汽集團的重要投資布局,理論上堪稱“神仙打架”。
近年來各家對于自動駕駛的布局也可謂動作頻頻。
如祺招股書顯示,2022年其與自動駕駛兩大技術供應商小馬智行、文遠知行達成戰略合作,探索Robotaxi的商業化運營;入選了廣州市智能網聯汽車第二批車型準入目錄。
2023年,如祺出行自有的Robotaxi業務即將正式推出,此次赴港IPO募集的資金,也將有有一部分主要用于自動駕駛及Robotaxi運營服務的研發。
此前8月初,據多家媒體報道,T3出行獲得了洪泰基金的數億元A+輪融資,用以進一步擴大用戶及運力規模。洪泰基金在發布T3出行融資消息的同時,還提到了T3出行未來發展的目標,即成為自動駕駛時代的核心運營商。
T3出行方面在接受《華夏時報》采訪時也表示,Robotaxi是自動駕駛落地應用場景中最為廣闊的一個領域。麥肯錫公布的預測數據也顯示,到2031年中國Robotaxi市場規模有望達到2.8萬億。
然而故事是美好的,現實卻是殘酷的。如祺、T3出行們目前能做的或許只有燒錢布局,靜待市場。畢竟智能駕駛領域不是一個短期就能實現市場爆發、收獲成效的領域,比的是燒錢的決心與長線布局的耐力。
而且在自動駕駛賽道上,如祺、T3們面臨的對手將不再只是滴滴、Uber,還可能是百度、特斯拉、華為、蘋果等一眾科技巨頭們。
“如果車企沒有足夠的資金支持,就實現不了智能化,不論今天取得多大的成績,都有可能在未來被淘汰。”今年6月,華為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 CEO余承東表示,華為每年在汽車領域有100多億的直接研發投入,其中70%-80%都花在了智駕領域。
這從側面說明了車企、平臺布局智能駕駛領域可能會面臨到的壓力。實際上早在2020年,Uber為了減少虧損,不得不出售了旗下不斷燒錢的自動駕駛公司;滴滴也早已分拆了自動駕駛業務,并不斷尋求外部投資者來減輕燒錢壓力。
另外值得強調的是,即便燒錢布局多年,也并不能保證得到好的結果,隔壁另一個灣區——舊金山灣區就有企業正經歷著失敗的故事。
8月14日,舊金山灣區的硅谷全面開放了Robotaxi的商業化運營,Robotaxi車輛可以7*24小時以全無人、可收費的模式在硅谷全區域運營。
然而就在第二天,十輛Robotaxi無人車突然集體熄火,造成交通堵塞;后續又出現了Robotaxi無人車沖進路面施工區域,撞上消防車導致乘客被送進醫院等事故。
據了解,造成事故的車輛均由自動駕駛出租車公司Cruise運營,當地主管部門緊急要求該公司立刻減少一半的運營車輛,并表示有權暫停或者撤銷Cruise測試和部署Robotaxi的許可。
要知道造成如此尷尬局面的Cruise公司,并非什么“無名小卒”,而是通用汽車旗下備受關注的智能駕駛公司,此前已獲得了超60億美元融資,投資機構中不乏微軟這樣的頭部科技巨頭,鼎盛時估值超過300億美元。
這也足以說明如祺、T3們想要講好智能駕駛的故事,還任重道遠。
總結來看,在成立之初布局網約車業務時,如祺、曹操、T3們也是躊躇滿志,大有一副可以從滴滴手中搶奪大量市場份額的態勢,讓業界普遍認為滴滴將遭遇多方圍攻,網約車市場有望出現新的霸主。
然而數年過去,滴滴仍舊是以碾壓般的數據展示著其在網約車市場的領先優勢。這也意味著如祺、T3們并未在網約車業務上很好地證明自己。
如今在智能駕駛這個新故事上,再完美的戰略理論,都不如實際的成果來得有說服力。但如祺、T3等平臺們在網約車業務上并沒能給到市場一個十分亮眼的成績單,那么其在難度更大、競爭更激烈的智能駕駛賽道上所暢想的未來故事,說服力自然會打上折扣。
如何讓市場吃下自己畫的自動駕駛“大餅”,還需要各家拿出些真本事來。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