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對錢的態度 決定你的人生軌跡
華楠:什么是財商?財商的重要性是什么?
張帆 青少年財商教育專家: 關于財商的概念,有一個財商作者羅伯特·清崎,寫了一本書叫《窮爸爸和富爸爸》,里面第一次提出這個概念。
(相關資料圖)
目前,大家經常把財商、智商、情商放在一塊,但嚴格來講,只有智商(IQ)有科學的、比較系統的檢測方法。而財商和情商還是一個比較模糊的概念,所以容易讓大家有一些誤解和爭議。
就我理解,財商是指人和財富的一個關系、是處理人和財富關系的一種能力。在現代社會,人們所有的勞動、交換和服務都是跟錢打交道,所以它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華楠: 學習財商會對一個人產生什么樣的影響?
張帆 青少年財商教育專家:其實現在很多培訓機構對于財商教育的理解還是比較狹隘,認為財商就是教孩子如何理財、怎么賺錢,其實不是這樣的。
在財商的定義里,有一個財商三角形:第一層認識錢,知道錢究竟是怎么回事,它能帶來什么,它運作的一些本質、規律是什么。
第二層,了解如何獲得錢。掙錢有各種不同的手段方式,不同的方式會適合不同的人,知道錢是怎么掙到的。
第三層,學會怎么花錢。把錢花在哪些地方,比如你是去吃吃喝喝、買名牌、買奢侈品,還是做科研,去幫助其他的人,做對社會特別有意義的事。你對錢的態度往往會決定你以后的人生的軌跡,甚至你的職業的取向。
另外,如何獲得錢的方式也決定一個人的生活質量,同樣是每天工作八小時,有人掙錢就是你的10倍、20倍,這種差異有各種因素。
當然,花錢的方向和方式同樣決定你的生活高度。如果無節制揮霍,哪怕再有錢,可能在人家眼里你就是個土豪;相反你的錢并不是那么多,但是把錢花到推動或者幫助人類進步上,在別人心目中,你就是一個高尚的偉人和楷模。
教孩子學會“君子愛財,取之有道”
華楠:富裕家庭的孩子和家庭相對拮據的孩子相比,家長帶給孩子的財富觀念或者財商教育,會有所不同嗎?
張帆 青少年財商教育專家:很多培訓機構包括家長,在講如何培養孩子財商的時候,往往局限于培養孩子的理財能力,但實際上,財商是一個三角形式“道法術”的結合。
所謂理財能力,只是一個“術”的方面,對于青少年的財商教育,在他知識積累還沒達到的時候,直接教他炒股票或是賣保險,就是拔苗助長。我們需要教他用經濟學的思維模式,對待現代生活中遇到的問題。
經濟學最大的特點,是學會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有所取舍,哪些東西是你最想要的,這就要求我們先認識自己:針對不同的家庭、不同的人,選擇最合適的一個方式。所以,財政教育就是在一個普遍規律下,讓你發展自己特性并激發個性,從而讓你找到最適合自己模式的方法。
不同家庭在財商教育上也有所不同:第一,不管家庭條件好還是不好,財商教育都很重要,只是需求可能不一樣。
大概十年前,我當時在一家很知名的國際電腦品牌公司,他們做了一個公益活動,面向比較貧窮的青少年,開展了一場有關理財知識方面的電腦編程大賽,我們給200多個孩子做現場游戲,游戲是根據我的童話書《航海少年團》設計的:比如在不同天氣、不同海況下,只有這么多錢,要在短時間內把大蒜賣到另外一個港口,你會做哪些選擇。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每天有天氣預報,這個時段將有風暴,下個時段將風平浪靜,可能你模擬的船會受到一些影響。
很快我發現一個小朋友特別聰明,他是來自西南的一個農村,大概11歲,他發現游戲里最大的bug,就是每天變化的天氣預告是由一位老師決定的,他就發現這個人很關鍵,決定了他的游戲勝負,于是他就悄悄找這個老師說,能不能把天氣改一下,會給老師一點酬勞。
當時我就很震驚,這個孩子很聰明,編程也特別好,是一個智商很高的孩子,他能很快找到事情最關鍵的點,說明他觀察能力也特別強,但他用了一個錯誤的方法,他覺得能用錢解決一切問題,讓自己走捷徑,這或許跟平常家庭教育有關,如果他不能夠正確認識到這點,未來可能影響會比較大。
因為比較困難家庭的孩子,他的第一需求肯定是要滿足物質上的飛躍,特別想多掙些錢,這種孩子的教育,可能更多要偏向于:怎么了解錢的規則,怎么樣掙錢才是“君子愛財,取之有道”。
而對于一些富裕家庭,又往往會出現另一種情況:之前有一個媽媽找到我,她是浙江溫州人,自己做生意家里條件比較好,她兒子在英國上高中,最近兩個月都不跟她聯系,起因是他想買一雙名牌跑鞋,大概要2000多英鎊,媽媽覺得有點不值得,就沒答應他,結果孩子就不理她了。我說你可以斷掉他的生活費,但是家長又舍不得。
作為家長,出現這種情況也很為難。所以財商教育很重要,尤其是產權概念的教育,怎么把自己的財富管理變得更好,有哪些方法?怎么去對抗風險讓它增值?針對個性不同的孩子,這種教育也會有不同的方法。
財商教育有四個基本思維理念
華楠: 孩子的財商教育從幾歲開始,哪個階段最好?
張帆 青少年財商教育專家:其實所有的教育,都是在日常生活中潛移默化的,如果你很重視孩子的財商教育,首先自己要多學習如何提高自己的財商。當一個孩子有自我意識,也就是會說“我”的時候,你的財商教育就可以開始了。
比如給小朋友一個玩具,他會不會跟其他小朋友分享?這其實就是產權的互相交換,是關于“我的”物質、資源怎么跟其他小朋友交換的一個概念。
再比如一塊糖,跟小朋友分享后,你只剩下半塊,但是一個玩具,跟另外一個小朋友交換使用,就可以玩兩個不同的玩具,這些概念的教育其實在孩子還沒上幼兒園的時候就可以開始。但是財商教育,最基礎的是要讓孩子學會四個基本的思維理念:
第一,讓孩子有產權意識,知道這個東西是誰的。所有的錢、所有的東西都是爸爸媽媽給的,雖然現在給了孩子一個玩具,但是孩子要知道它是怎么來的,怎么獲得它的,為什么能獲得它?有了產權概念后,孩子也會學會感恩。
第二,要有成本概念。買一個小車是100塊錢,一個羊肉串是2塊錢,哪個貴哪個便宜?做一件事需要花費多少時間,或者需要投入多少資源?也就是學會了解本錢成本、時間成本、其他人的幫助成本或者其他工具成本。
第三,要學會效用排序,這是一個經濟學的概念。比如可以問孩子,現在只能玩半小時,你是去踢一場球更開心,還是看動漫更開心?媽媽給你十塊錢,是去買一個冰棍吃,還是拿著它去打游戲或者買本書?讓孩子有這種概念以后再去對比,去自我認知。
第四,永遠讓孩子記住,所有的收獲都必須付出對等的成本,所有的收益都要付出資源,這些資源包括錢、時間還有各方面的因素。
青少年的財商教育主要是做好以上四個理念的教育,每個年齡層可以有偏重。比如在幼兒園期間,在孩子還不了解數學知識之前,可以更多的培養他的產權意識。等小學初期知道加減乘除,就可以讓他開始學習成本計算。
等到三年級以上,孩子自我意識更強烈,感覺到自己跟別人有很大不同的時候,就可以偏向于效用排序,讓他做決定,比如哪個事對你來說最重要,哪個事讓你最快樂,哪個事此時此刻你就要做?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你應該做哪個事?可以跟他商量,甚至跟他復盤,如果今天沒去踢球而是去看電影,你會怎么樣?讓他做取舍。
等這三個概念都齊了以后,自然而然,第四個概念就會慢慢形成。
越世俗的才是財商教育越基礎的
華楠:網絡上關于財商教育課,經常會看到各種各樣的類型,比如一種游戲、一些圖書,或者一些訓練營,甚至是去銀行做一個小小的銀行家,這樣的活動是否有助于孩子樹立一個正確的金錢觀?
張帆 青少年財商教育專家:所有知識性的教育都是有必要的,比如現在有很多家族長帶孩子去銀行了解怎么存錢?這都是有必要的,但是一個正確的財富觀,不單是知識的積累,還要通過把不同的知識點串起來,引導他到一個正確的方向上。
比如剛剛提到的產權教育,大概十二年前,當時我在北京八中有一個數字班叫做超常智力兒童,有一年寒假后開學,大家都在議論壓歲錢,各種吐槽,有的說爸媽把他的錢存起來就不給他了。
這個話題很有意思,我就給同學們做一個小小的調研:首先,讓每一個同學把春節能夠收到的壓歲錢,一項一項記錄下來;接著讓他們把每一個給他們錢的人,跟他是什么關系都羅列出來;
做完這件事之后再問他們,比如爺爺和你是直接關系嗎?不是,他是你爸爸的爸爸,是通過你爸爸才跟你建立關系的;你認識的叔叔阿姨跟你是直接關系嗎?不是,他們是你爸爸的朋友,要么是媽媽的朋友,還是通過爸爸媽媽的關系建立的。那么你會發現,你所有的收入都是通過父母關系獲得的。
最后,讓他們回去再問問父母,比如姑姑給了200塊錢壓歲錢,父母有沒有給姑姑家的孩子送壓歲錢?父母的同事給你壓歲錢,那你父母平常有沒有給他們家孩子送禮物?
第二周他們回來以后,紙上寫的密密麻麻,他們發現所有壓歲錢的來歷都是因為爸爸媽媽在后面支出。表面上,這筆錢好像是人家打著你的名義給你的,事實上是父母平常跟那些人的禮尚往來,通過這么一轉,以你的名義回到了你們家中。
所以這個錢真正的產權應該歸誰?孩子們就很清楚這個流向了。我一直強調,財商教育是讓孩子們學會用經濟學的眼光去看世界,用經濟學的方法去做抉擇,而經濟學本身是一個很現實、很赤裸裸的世俗學科。但是沒有關系,我們要盡量正確的認識這些世俗的東西,因為越世俗的才是我們越基礎的。
達成共識:零花錢只能有一個來源渠道
華楠: 對于孩子的零花錢應該怎么安排?日結還是月結還是有需要再給?
張帆 青少年財商教育專家:家長要明確一點,給孩子零花錢的目的并不是單純為了給他錢,而是讓他知道,錢是怎么來的,怎么獲得錢,怎么用錢,怎么去管理錢?也就是說讓他知道,現在錢是你的資源,在這個資源有限的情況下,怎么做抉擇?有了理念的前提后,我們才能系統的解決零花錢問題。
首先,給孩子零花錢,家里人要達成一個共識--孩子所有的錢只能有一個來源渠道。如果沒有達成共識,爸爸媽媽、爺爺奶奶,甚至是叔叔姑姑都可以給錢,那就失去了通過零花錢對他進行財商教育、培養理財能力的意義。
所以第一步,先確定唯一的零花錢渠道,至于多久給一次零花錢,反而不是關鍵。當然,如果你擔心孩子花錢沒有計劃,為了防止他一次性亂花,開始可以一禮拜給一次,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如果能夠完成你給他羅列的花錢規則,就可以慢慢放寬時間,變成一個月給一次。
另外,很多家長問孩子做家務要不要給錢,單純的做家務給錢會讓家庭關系變成赤裸裸的金錢關系,但也不是說孩子做家務不能給錢,而且要考慮在怎么給錢,用什么方式給錢。
像我孩子上小學三年級的時候,住在北京的高樓里,那會北京的水不是特別好,所以很多小區都會有一個水站。我就跟我們家兒子說,他的任務就是去打水,一個月給他50塊錢。
第二, 我跟他簽了一個協議:既然你承擔了這份工作,那么以后我們家所有的飲用水,只要斷了一次,就說明你工作沒做好,我就要扣你的零花錢,要罰錢。
第三, 我們這個協議期限是三個月,在這三個月期間,你不能說不干了,如果不干就要把之前的錢退賠給我。讓孩子知道違約是要付出很大的成本,同時也培養孩子的契約精神。這樣他獲得這個零花錢,是他對家庭的責任,是一份工作,如果完成不好,也不能中途扔掉這個工作。這件事后來還產生了一些連鎖反應。
因為他每天需要上下樓去打水,對于一個三年級孩子來說也不簡單,他就知道自己付出了很多努力,所以有一天他回來跟我說,“爸,我們班上女生好有錢,她們買了一個小蛋糕,要五塊錢,一口就沒了”, 我說你也可以用你零花錢買,他說 “我不去,那一口吃下來,我要打一桶水忙活半天,有那五塊錢,我就買一屜小籠包子,可以吃5-6個小籠包呢”。
這個時候,他就意識到同樣的五塊錢,我的成本是多少?我能達到多少效用?因為男孩和女孩不一樣,女孩子可能更講究口感,男孩子餓了,他就想吃飽,所以五塊錢他能吃5-6個小籠包子,能吃得更飽,比買蛋糕更有價值。
這就形成了一個對比的思維方式。如果他一個月只有100塊錢零花錢,你可以跟他商量,你這個月最想干的是哪幾件事?把它列出來,甚至可以上網陪他一塊去檢查,這些東西加起來需要多少錢?預算不夠怎么辦?大人經常說的開源節流,你怎么開源,是不是可以跟父母商量,在家里再多干一些家務,多掙點錢。甚至還可以告訴孩子,這份工作,如果在社會上請一個人來干一小時多少錢?爸爸媽媽把這份工作交給你,你不成熟的勞動可以獲得多少錢?你覺得合不合理?
再比如孩子洗碗,把碗打碎了是不是需要扣錢?你承擔了責任,就要承擔風險。當然孩子把碗打碎了,不要去罵他,但要讓他知道他要承擔風險,這是兩個概念。并不是鼓勵他犯錯誤了就能不用承擔責任,而是鼓勵他,犯了錯誤,要學會自己去承擔責任,而且這個責任可能很疼,讓孩子下回洗碗的時候知道哪個地方要小心防范。
財商教育其實是在每一個細節中潛移默化的影響孩子,要把它作為一個系統和整體來考慮,不要隔離的去想做這件事給多少錢,那個是沒有用的,有時候可能會適得其反。
給孩子3件“寶”:銀行賬戶、記賬本、錢包
華楠:數字支付時代,便捷的線上支付讓紙幣的使用場景越來越少,孩子對錢越來越沒概念,家長應該如何引導?
張帆 青少年財商教育專家:很多的西方相關研究報告也認為,使用信用卡永遠比用現金花錢要多,人在心理上,只要不是把錢往外掏,總覺得刷一下卡沒有那么多。所以我們在進行青少年財商教育時,要給孩子3件“寶”:銀行的賬戶、記賬本、錢包。
把錢換成現金放到孩子錢包里,等孩子發現錢包里快沒錢了,他會知道資源在流失,就會引起重視。如果手機支付,他根本不記得,所以最好的方法是用現金。當然,現在完全使用現金支付,也不太可能,所以可以每個月月底,陪孩子把他的電子支付明細單打印出來,看看一共花了多少錢,是不是比原計劃花的多。
要充分利用電子賬單分類的優勢,給孩子做數據分析。通過這種方式可以培養孩子怎么把有限的錢調配在不同的消費上的能力。
華楠:給孩子開設銀行賬號,這個賬號應該讓孩子管,還是讓家長管?
張帆 青少年財商教育專家:家長可以給孩子單獨開一個賬戶,從法律上來說,在孩子們成年之前,監管人應該替他管理這個賬戶,我比較贊同家長和孩子一塊管理這個錢,一起討論以后怎么讓它增值?怎么來管理它,怎么取出來?
既然開賬戶,如果不給孩子管理,那開著孩子的名字還是開著父母的名字,沒有任何的區別和意義。你可以很正式地交給他,告訴他爸爸媽媽會定期來跟你共同來管理這個賬戶,一起討論如何使用這些錢,讓他知道賬戶上的錢是在變化的。讓他對數字的變化有關注,在這個過程中,可以每花一筆錢都記賬,因為記賬是個特別好的習慣,這樣開賬戶才有意義。當然這個過程家長跟孩子都要堅持,不然教育效果就要大打折扣。
孩子給主播大額打賞、貸款追星是父母的問題
華楠:現在有些孩子會出現,給主播大額打賞、充值巨額游戲幣、貸款追星等情況,您怎么看待這種現象?
張帆 青少年財商教育專家:這不是孩子的問題,這是父母的問題。父母的賬號為什么孩子能夠動?只能說明這個家庭的產權管理是一塌糊涂的,想要改變,首先要讓孩子對金錢有一個基礎概念,讓孩子知道錢到底是怎么來的,來的有多辛苦;其次就是進行產權教育,讓孩子知道這些錢是誰的。所以當孩子出現這樣問題時,家長要首先反思然后盡快做出彌補。
華楠:我發現在小學生群體當中,他們的攀比心態非常強烈,而且對品牌也特別的敏感,您怎么看待這樣的現象?
張帆 青少年財商教育專家:其實這也是一個很正常的現象,我不認為虛榮是一個完全負面的東西。人類為什么會進步?人為什么會有追求?很多時候就是因為“虛榮”。
我小時候最大的虛榮就是覺得我讀書比同學多,或者是我看的電視比同學多,就可以去學校跟同學吹噓。這種攀比是一種很正常的現象。但如果過度攀比從而產生不好影響的時候,我們該怎么解決?
比如,孩子之間送禮物,家長可以教育孩子,我們自己做一個禮物,雖然很便宜但是為了對方特別做的,表達了一個心意,不要直接給孩子錢。
如果有孩子回贈特別貴的東西,可以鼓勵你的孩子直接告訴對方:我很感謝你的禮物,但是我爸媽沒有給我很多零花錢,我沒有辦法回贈你同等價值的禮物,所以你不要送我這么貴的。讓孩子能夠坦蕩的去告訴對方,這其實也是在培養孩子的自信和獨立,讓孩子以后不管遇到什么事情,都不會因為自己花錢比別人少,或者是不愿意花錢的時候,被別人裹挾。
現在很多家長有些過分保護孩子的自尊心,怕孩子在金錢方面丟臉,哪怕已經超過家庭承受能力,還是要滿足孩子,其實這是不對的,反而會讓孩子產生錯誤的金錢觀和消費觀。所以還是回到這一句,一個家庭如何坦蕩的面對錢,而且很誠懇的跟孩子去交流,這些問題才是最關鍵的。
華楠:父母跟孩子其實是一個鏈接關系,只有父母的標準和孩子一致,教育才有可能成功。所以在對孩子進行財商教育之前,家長是不是也應該樹立一些正確的認知呢?
張帆 青少年財商教育專家:不光是財商教育,所有的教育都一樣。我們做家長也是第一次,家長也是在成長,所以與其講我們怎樣培養孩子的財商,不如講,因為有了孩子,我們家長和孩子需要一起成長,一塊把這件事做好,一起理性分析,一起做取舍。
當家長真的做到這一點的時候,可能會發現,不僅孩子學會了理財,整個家庭的財富規模也變好了。尤其是跟孩子相關的花費,盡量帶著孩子一塊探討做計劃,比如要存教育基金、買保險、存錢。比如在捉襟見肘的情況下,我們怎么把你的錢安排好?
以前有一句話叫:窮人的孩子早當家。跟孩子一起討論,我相信孩子長大后,不管是持家方面還是做企業管理都會更得心應手,他們會懂得如何把資源用到他認為最有效率的地方。沒有任何一個人,是不受資源限制的。一個成功的人,永遠會把資源配置用的最好,這也是財商教育的重點。
教育沒有捷徑可走,最重要的是家長言傳身教
華楠: 家長如何從眼花繚亂的線上財商課當中進行抉擇,究竟什么樣的課程才算是合格的?
張帆 青少年財商教育專家:在選擇過程中也是有各種偏好,比如有的孩子本身對金融感興趣。財商其實沒有一個準確的定位,只要是跟“錢”有關的教育,其實都可以稱為財商。
所以在選擇的過程中也存在各種偏好,比如還是本來就對金融感興趣,可以選擇更專業的財經理財課,如果孩子沒有什么基礎,可以參與一些互動小游戲,比如一日銀行家之類的活動。結合西方國家,特別在美國的孩子,初中以后會去打工掙錢,但是在中國好像因為各方面原因不太能實現。所以父母可以幫著孩子組織一些小社區活動,做一些小跳蚤市場,做點小手工擺攤,我覺得是不錯的。理論上,如果有這種機會,應該鼓勵孩子去做。
但是,千萬不要指望幾節課、幾次活動,就能把孩子培養成一個“巴菲特”。永遠記住,教育是靜待花開、是因材施教,最重要的還是家長的言傳身教,沒有捷徑可走。
家長在教育過程中也需要不斷反思,孩子的成長永遠有一個過渡階段。家長又希望孩子有掙錢的能力,又不想他過度沉迷金錢,這些教育的過程都有一個度,如何把握好這個度,其實是我們做家長需要共同去學習成長的,我們也要慢慢調整自身才能更好的教育好孩子。
以上就是本期華楠直播間的部分內容,想看完整內容,可觀看華楠直播間114期《數字支付時代 如何培養孩子的財商?》直播回放。
華楠直播間每周四17點開播,直播將在鈦媒體APP、鈦媒體PC、鈦媒體微博、鈦媒體視頻號、鈦媒體百家號同步直播。(主理人:張華楠;策劃:張華楠、棉簽 ;編導:棉簽;導播:羽赫;實錄編輯:棉簽、書予)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