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 賓:市人大代表張明龍,市政協委員張羽
主持人:金陵晚報/紫金山新聞記者 王健
□金陵晚報/紫金山新聞記者
(相關資料圖)
王健
主持人: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堅持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今天走進我們直播間的嘉賓,就是兩位科技創新創業人才。他們都姓張,都畢業于南京著名高校,現在又都在從事用科技賦能鄉村振興的工作。不過,他們一個在“天上”,一個在“水下”,首先請他們自我介紹一下。
張明龍:我就是那個“水下”工作者。我叫張明龍,2000年從東南大學畢業后,很快就返回家鄉高淳創業,目前擔任良莊水產養殖家庭農場的負責人。我的工作,主要是河蟹養殖、銷售,并探索推進河蟹產業的數字化轉型,主導固城湖螃蟹品牌的運營和發展。
張羽:我就是那個在“天上”工作的創業者。我叫張羽,本科畢業于南京大學電子工程系,2015年創辦拓攻機器人,主要從事無人機的研發和應用,目前最大的應用場景是農業。比如說,用無人機播撒農藥、施肥、播種等。得益于南京的營商環境和創新創業氛圍,我們這些年實現了較快增長。我們希望把無人機這種“新農具”應用到更多農業生產場景,更好助力鄉村振興。
主持人:作為一線參與者,你們感覺科技能給農業帶來什么?農民、農村歡迎什么樣的農業科技?
張明龍:農業科技是一個廣義的概念,既包括硬件,比如新工具、新設備;也包括軟件,比如信息化、數字化。農業最直接的數字化應用場景,就是電商,它可以讓農產品(000061)直接面向消費者,降低產銷融合成本。這方面,高淳螃蟹產業進行了有益嘗試。與此同時,我們做得更多的是整個產業鏈的信息化管控,努力用數字技術實現生產的標準化,提升各個節點的管理效能。信息技術對于農業和農民而言,不僅是新工具,更是新思維。
張羽:過去相當長一段時間,相對二產、三產,一產農業與科技創新的結合是比較慢的,因此,科技在農業產業上大有可為。科技下鄉,助力“耕種管收”,主要解決兩個問題,一是降本、二是增效,農業植保類無人機等新型農業機具可以有效實現這兩個目標,具有較大的市場空間。
主持人:今年市兩會上,兩位都帶來什么意見和建議?
張明龍:我帶來的第一個建議與農村電商相關,希望市級層面加大政策支持,讓農民自己生產的農產品能夠賣出去、賣出好價格。第二個建議,從全產業鏈角度出發,希望設立市級農業主要單品種數字化轉型專項扶持資金及政策,加速推進高淳河蟹產業數字化轉型,使養殖戶在數字應用中進一步提高收益。
張羽:作為一名科技創業者,我關注的是怎樣讓科技更好地服務鄉村振興,怎樣吸引更多跨界的科創人才進入鄉村振興相關產業。我認為,鄉村振興不僅需要資金下鄉,更需要年輕人下鄉、新科技下鄉。鄉村振興路上,需要更多像我們一樣的創業者投身進來,用各種跨界技術、跨界手段,更好地服務農業農村工作。
主持人:今天,借助“兩會直播間”,平時“上天”“下水”的兩位代表委員,終于在地面“相遇”了。借此機會,你們有沒有什么對彼此說的?
張明龍:目前,我們在做的數字化更多側重于流程、邏輯、產業鏈重組,更需要一些新的專用硬件設施助力。目前,我們已經使用無人船投喂餌料,但水面障礙比較多,無人機投喂餌料,將有效解決這一難題。未來,我們還要搞無人蟹塘、無人農場,希望“硬件”創新創業者們,能夠不斷加強新工具適用性研究,我們一“軟”一“硬”更好助力鄉村振興。
張羽:水產養殖餌料投喂,是一個非常耗人力、耗時間的環節,農業無人機可以明顯提高投喂效率、減小勞動強度,期待我們的無人機能夠更好服務水產養殖場景。作為一起在南京農村創新創業的同行,我們相信這個產業的前途是光明的、增長空間是無限的,我們一定攜起手來,為南京鄉村振興貢獻更多科技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