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的兩江,包括今江蘇、安徽、江西三省及上海地區,是全國人文薈萃之區、財賦集中之地,是中國經濟、財政、文化的中心。故兩江總督也歷來是清王朝督撫中最重要的職位之一,總督署就設在江寧(具體位于今南京市總統府內)。有位漢族官員出身貧寒,卻主政兩江達19年(其中任兩江總督10年),最終病故于任上,他就是被譽為“晚清第一人才”的“干國良臣”陶澍。
【資料圖】
傳奇婚姻 結社宣南
陶澍(1779-1839),字子霖,號云汀,湖南安化人,父親是鄉村教師,7歲時他跟隨父親到長沙的岳麓書院求學,10歲時隨父回鄉務農。17歲中秀才,20歲娶妻,22歲中舉,清嘉慶七年(1802)24歲中進士,從此走上仕途。是清代經世派主要代表人物,湖湘經世派第一人,道光朝重臣。
有關陶澍娶妻,《北東園筆錄》有這樣的記載:陶澍年少時勤奮好學,但家境極貧,自幼定親同鄉黃家小姐。陶澍雖然也算書香門第出身,但在黃家人眼里不過是一介窮書生。到了該結婚的年齡,恰有吳姓富翁聞黃小姐貌美,以厚禮奪娶給其子續弦,嫌貧愛富的黃家人包括黃小姐頓時見異思遷,誓不嫁窮書生。黃家的丫鬟卻愿以身代嫁,黃家人就偷梁換柱將其收作義女嫁給了陶澍,而將親女黃小姐嫁去吳家享福,后來陶澍得知此事亦坦然受之。不過四年,陶澍高中進士徹底發跡,黃家丫鬟后來做到了一品誥命夫人。而吳家恃富斗狠,不久家道中落,黃小姐淪為貧婦。曾為丫鬟的陶夫人還曾送去銀子救濟她,銀子旋即被竊,黃小姐悔恨自縊。此事的真偽尚且不論,就陶澍的勵志和氣量足以令人折服。
清嘉道年間,社會危機加深,激發了中國知識界的愛國熱情,促進了經世致用思潮的興起,揭露社會黑暗,大力提倡興利除弊的改革,堅決主張禁絕鴉片和抵抗外來侵略,開創近代愛國經世的新風氣。陶澍是嘉道年間經世思想的信奉者、倡導者和宣傳者。嘉慶九年(1804)他發起成立了“宣南詩社”(初為消寒詩社),因詩社經常在京城宣武門南活動而取名。成員大多具有“經世致用”的改革思想,他們“志同道合”“猷守相期許”。由于陶澍的人格魅力和位高權重,倡導經世思潮的主要人物,如:林則徐、賀長齡、梁章鉅、包世臣、黃爵滋、魏源、龔自珍、姚瑩、湯鵬等都團結在他的周圍。當時的經世官員和經世士子都視陶澍為首領。就是經世派后起者,如曾國藩、左宗棠、胡林翼等也深受其影響。
政績卓著 興辦教育
清道光帝登基之初,也想做個有為之君,故旨令各省督撫舉賢薦能。四川總督蔣攸銛入京,“奏陶澍治行,為川第一,可大用。”安徽巡撫孫爾準、兩江總督孫玉庭也力薦陶澍“賢才能員,堪當重任”。經道光帝數次考察,即擢陶澍為山西按察使;道光元年(1821)十月擢陶澍為安徽布政使(開始參與兩江政務);清道光三年(1823)正月,陶澍被擢為安徽巡撫;道光五年(1825)五月調任江蘇巡撫;道光十年(1830)六月陶澍署理兩江總督,八月實授兩江總督;道光十一年(1831)正月,以兩江總督兼兩淮鹽政。陶澍的政績、能力、人品、學問使其一躍成為道光一朝舉足輕重的重臣、名臣。
陶澍在兩江恪盡職守,政績卓著。其主要政績:一、清理錢糧。設立清查局,核查杜絕虧空,一改財政多年混亂局面。組織修筑“長元吳豐備義倉”用以存糧,以供賑濟災民之需。二、開創海運。因洪澤湖決口,漕運阻淺,陶澍親至上海主持漕糧海運,首航雇沙船1500艘,運糧160余萬石,取得巨大成功,花費僅為河運的三分之一,開創清代大規模海運漕糧之先,利國、利民、利商。三、興修水利。與江蘇巡撫林則徐治理江蘇水患,修劉河、白茆、練湖、孟瀆等水利。四、整理鹽政。親手訂立章程十五條,整頓鹽務,嚴厲緝私。并自作表率,主動上交鹽政使的養廉銀。打破世襲壟斷,出臺票鹽法,使百姓得到了低價的食鹽,又快速增加了國家稅收。五、安定地方。整飭吏治,緝拿盜匪,維護社會長期安定,使百姓能安居樂業。
陶澍還把發展教育放在重要位置。他非常重視書院建設,強調“書院為教育人才之地”。陶澍曾建惜陰書院于江寧府城(今南京老城區),建震川書院于蘇州府嘉定縣(今上海市嘉定區),建敦善書院于海州(今連云港(601008)),并對很多書院捐銀、倡修、擴建。對師資選聘、課程設置、學員招生,以及教學方法等都有論述。陶澍勇于任事,勤政愛民,為國計民生做出了重大貢獻,為朝野所重。道光帝曾十四次召見,賜書“印心石屋”,以示褒獎。民間也流傳不少故事,《陶澍私訪南京》作為淮劇的傳統保留劇目,長演不衰。
提攜人才 嚴禁鴉片
張之洞等曾評陶澍為“晚清人才第一”,認為“陶實黃河之昆侖,大江之岷也”。視陶澍為近代人才輩出的源頭。當時,全國的許多人才特別是一些改革派人才都團結在他周圍。他一是非常重視人才,多次強調“當今之要,首在得人”。二是善于識別人才,他對左宗棠、胡林翼都是一見“目為奇才”,“總督與布衣聯姻之事”也被后人傳為佳話。三是善于使用人才,根據人才的各自特點,用人不疑、人盡其才。四是積極培養人才,如林則徐、賀長齡、梁章鉅、陳鑾、魏源、左宗棠、胡林翼、曾國藩等一大批人都得到他的提攜和影響,有的成為有功于國的名臣。
清道光末年,鴉片已泛濫成災,民弱國衰,時事艱危。道光十八年(1838)六月,鴻臚寺卿黃爵滋毅然奏請嚴禁鴉片,震動朝野。挑起了清廷各軍政大吏關于鴉片該嚴禁還是弛禁的大辯論,陶澍、林則徐等都是堅定的嚴禁派。禁煙運動是關系到國家獨立和民族存亡的大事,對禁煙的態度也是愛國者與投降派的試金石。陶澍從國家、民族的利益出發,指出“鴉片之害,起自粵洋,流毒內地,中其癮者,殃身廢物,如醉如迷,久且竭中國之資財,貽害及于國計”。并向清廷提出禁煙八策,力主嚴禁鴉片。同時派水師巡邏沿海,查禁煙土走私。道光十八年(1838),陶澍在江寧、揚州、蘇州及上海等地收繳煙土16000余兩,又令海船交出煙土41000余兩,一并銷毀,此舉影響極大。道光帝決心采取嚴禁鴉片的政策,傳言他欲派“老成持重”的兩江總督陶澍為欽差大臣前往廣州查禁鴉片,但聞陶澍“忽病風痹”難堪此行,經黃爵滋、朱嶟等人舉薦,改派“剛猛果敢”的湖廣(今湖南湖北)總督林則徐。林欽差不辱使命,于道光十九年(1839)6月3日成就“虎門銷煙”之壯舉。與林則徐“亦師亦友”的陶澍于當年7月12日,因積勞成疾,久病無治,逝世于江寧任所,終年61歲,謚號“文毅”,建專祠。
陶澍病重期間,道光帝關懷備至,頻頻詢問。陶澍逝世后,道光帝極其痛惜。在祭文中贊揚他:“有守有為,允副股肱之倚賴;任勞任怨,倍殫心力之勤劬。”“眷東南財賦之邦,永懷良弼。”
滄海桑田,陶澍在金陵的遺跡有兩江總督署、陶林二公祠和惜陰書院舊址,現均被國家列為文物保護單位。梁鈺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