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上周末,多個歐佩克+成員國意料外宣布自愿削減石油產量,總減產幅度超過160萬桶/日,持續時間將從今年5月底延至2023年底。
歐佩克的最新減產決定,給國際油市一波新的刺激,此前這一市場因歐美銀行業危機而一度陷入萎靡。倫敦布倫特原油期貨價格周一跳漲超6%,價格上破每桶86美元;美國WTI原油期貨價格也時隔近一個月重回80美元上方。
許多分析師開始預測,未來原油價格將被推高到每桶100美元的水平。私人投行雷蒙德詹姆斯公司董事總經理馬爾恰諾夫(Pavel Molchanov)表示,油價的上漲相當于向每個進口石油的經濟體征稅。
雖然這一消息給美國添了堵,但馬爾恰諾夫指出,受到最高傷害的經濟體并不是美國,而是那些境內幾乎沒有石油資源的國家,例如日本、印度、德國、法國等。
咨詢公司歐亞集團(600697)的董事格洛伊施泰因(Henning Gloystein)也表達了贊同,他說道,“受歐佩克+減產和油價上漲影響最大的地區,是那些高度依賴進口能源,且化石燃料在‘一次能源系統’中占比很高的地區。”
這些國家受到的影響最大
格洛伊施泰因補充稱,這意味著受影響最大的經濟體,是那些依賴進口油氣的新興市場,尤其是在南亞和東南亞;以及日本和韓國這種經濟體,他們的重工業也高度依賴能源進口。
據了解,石油是韓國、日本最重要的能源,能源供應總量的占比分別高達75%和40%。國際能源署曾在一份報告中提到,日本重度依賴原油進口,其80%至90%原油來自中東地區。”
格洛伊施泰因還指出,即使能以折扣進口俄羅斯原油,印度的經濟增長率依然會受到高油價的打壓,“印度可以從俄油中獲利,但高煤價、高氣價依然可能傷害他們。”
雖然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進口國之一,但格洛伊施泰因認為,中國有國內石油生產的能力,因此與上述提到的國家相比,風險敞口較小。
馬爾恰諾夫還指出,一些缺少外匯的新興經濟體也很容易受到高油價的打擊,包括阿根廷、土耳其、南非和巴基斯坦等。還有面臨有史以來最嚴重經濟危機的斯里蘭卡,該國100%的石油依賴進口。
全球知名能源咨詢和分析公司Aspects創始人Amrita Sen解釋道,由于石油通常是以美元計價的,外儲較少的進口國將受到最大的傷害,如果美元、油價齊升,他們的進口成本將會更高。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