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金融板塊表現強勢,券商、保險、銀行板塊上午收盤集體拉升。多位業內分析師指出,券商、保險、銀行板塊目前估值仍處于較低區間,配置價值體現。多位銀行保險高管也喊話投資者,“該下單時就下單”。
實際上,面對近期市場調整,銀保監會多次發聲鼓勵保險資金增加對資本市場投資。于此同時,多家頭部險資也紛紛表態,權益市場長期向好,保險資金持續配置的邏輯沒有發生改變。
![]()
大金融板塊領漲 相關板塊被指低估
大金融板塊表現強勢,券商、保險、銀行板塊臨近上午收盤集體異動拉升,券商板塊領漲,紅塔證券(10.47 +0.87%,診股)、中國人壽(26.50 +0.99%,診股)、中信銀行(5.17 +1.57%,診股)分別領漲。
保險板塊方面,中信建投(23.42 +0.60%,診股)非銀金融團隊表示,板塊估值仍處于較低區間,安全邊際充足,建議關注保險板塊的結構性行情機會。
對于股價表現,日前,中國平安(48.57 +0.27%,診股)、中國人壽、中國太保(22.93 +0.04%,診股)及中國人保(4.60 +0.44%,診股)4家上市險企管理層在業績發布會上齊聲喊話:當前公司股價被低估,將通過多種方式穩定和提振股價。其中,最重要的是努力提升公司經營基本面,相信公司股價最終會反映公司價值。
銀行板塊方面,中郵證券指出,當前銀行股估值普遍低于其他行業,在歷史上也處于估值最低水平附近,隨著銀行板塊進入2021年度報告密集披露期,銀行板塊估值修復行情值得期待。二季度穩增長政策將成為銀行業下階段表現的動力來源,成長性較高、資產優質、業務護城河較深的相關個股有望更多的得到市場關注。
在銀行股低估值的背景下,據統計2021年至今,已有十余家銀行達到觸發穩定股價措施啟動條件。重慶農商行、重慶銀行(9.27 +1.64%,診股)、浙商銀行(3.36 +0.90%,診股)等多家銀行相繼發布公告,宣布董事、股東、高管等將自掏腰包義務或自愿增持自家股票。中國銀行(3.26 -0.31%,診股)副董事長、行長劉金日前也在業績發布會上呼吁,“對中國銀行這只股票該出手時就出手,該下單時就下單”。
監管引導險資入市 頭部險資看好配置價值
今年以來權益市場持續震蕩,銀保監會新聞發言人不久前表示,將充分發揮保險資金長期投資的優勢,引導保險機構將更多資金配置于權益類資產。
保險資金作為資本市場最大的機構投資者之一,在支持資本市場穩健運行、優化投資者結構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截至2021年末,保險資金運用余額23.2萬億元,其中投資債券9.1萬億元,投資股票2.5萬億元,股票型基金0.7萬億元。此外,保險資管公司發行管理的組合類保險資管產品余額3.2萬億元,主要投向債券、股票等。
中國平安首席投資執行官鄧斌近日表示,今年以來因為內部外部的因素,資本市場產生了明顯的一個回撤,這個時候均衡配置的價值就體現得很清晰。
“權益市場的配置價值正在顯現”,中國人壽首席投資官張滌不久前表示,權益市場長期向好,保險資金持續配置的邏輯沒有發生改變。從政策面看,呵護宏觀經濟、穩增長穩預期的政策會逐步落實。對于保險資金而言,從估值角度看已經達到了左側加倉的條件。
中國人保副總裁李祝用表示,一季度以來,國內資本市場承受了較大壓力。但穩增長的宏觀經濟環境為權益市場奠定了良好的發展基礎,市場信心正逐步恢復。他指出,權益市場短期還處于筑底的階段,但中長期來看,中長期的配置價值已經顯現。
李祝用還表示,人保作為保險投資的保險機構投資者投資機構,將在風險可承受的范圍內,圍繞著資產配置的中樞,在估值相對低位主動提升權益配置的比例,積極開展再平衡的操作。
中國太保總裁傅帆表示, 2022年首季,市場的調整幅度較大,市場的調整帶來更多的是風險釋放,以及長期投資價值顯現。在權益投資方面來看,中國太保權益類資產配置的比例有一定的提升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