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資料圖)
6月以來,北方地區頻繁遭遇高溫天氣,北京氣溫屢破紀錄。高溫天氣下,城市熱島效應對北京的天氣會產生哪些影響?北京城市氣象研究院的一項研究剖析了城市熱島效應,記者對相關專家進行了采訪。
根據相關文獻研究結果,從上世紀80年代起,北京就出現了城市熱島現象。北京城市氣象研究院博士竇晶晶介紹,研究表明,城市熱島效應對于局地增溫有一定作用,但是否對大范圍溫度升高有貢獻,目前還未有確切的研究結論。
從已有研究來看,北京城市熱島效應特點與其他中緯度城市類似:白天較弱,夜間較強;綜合四季來看,冬天較強,夏天最弱。
竇晶晶表示,夏季大氣邊界層較其他季節更不穩定,有利于熱量擴散,因此城市熱島強度最弱。冬季大氣邊界層比較穩定,不利于熱量垂直交換,城市熱島強度較強。
除對氣溫的影響,城市熱島效應還會對降水產生影響。竇晶晶表示,城市熱島一定程度上會形成城市局地熱島環流,局地熱島環流會促進上升運動的發展,帶動降水對流系統的發展。
“但如果水汽條件不好,光有熱島環流也不行,或者熱島環流較弱,和水汽條件配合不好,也不會促進降雨的形成。”竇晶晶說。
如何減緩熱島效應帶來的影響?城市通風廊道建設可作為解決方案之一。2017年發布的《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16年—2035年)》中,已規劃了北京中心城區通風廊道。計劃到2035年,中心城區要建成5條一級通風廊道,多條二級通風廊道,遠期形成通風廊道網絡系統。
“通風廊道建設的目的之一,就是為了減緩城市熱島,增強城市內部的空氣流動,提升人居環境。”市氣象局氣候中心副主任杜吳鵬說。杜吳鵬所在團隊曾就通風廊道內外的城市熱島效應開展過試驗。觀測數據表明,通風廊道內的溫度較臨近的非通風廊道地區要低一些。在中小風速氣候背景條件下,廊道內部的風比外部要略大,“就像穿堂風一樣,能起到通風減熱的作用。”
記者了解到,有些已形成或天然存在的廊道,比如城市公園綠地和河流,通風環境就較好,而對于通風環境偏弱的重點區域,需要在城市建設、生態修復和城市修補等過程中逐漸提升完善。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