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遲滿足,張一鳴經常提到此概念,后來很多名人,也開始在社交媒體上強調,并且把它當做一種習慣,但是大家理解不同。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比如:
一位小姑娘說,延遲對減肥起到不錯效果,日常不能吃太飽,這樣才能“瘦”下來。一位小老板說,做事要看長期,業務當下不增長沒關系,地基穩固,明年肯定增長。一位職場人說,想抽煙時不抽,想購物時不買,性格急躁時忍住,延遲是控制欲望。
也許你也有過這種想法。
可是,認真思考會發現,它有很多漏洞,體重控制重在日積月累、業務今年不增長,也許到不了明年就會死掉、喜歡的東西當下不買,明天可能就沒有了。
怎么辦,延遲失靈了?
并不是,大多情況下,我們對該詞匯的理解處在“啟發層面”,并沒有真正深度思考它的具體應用場景,以及背面所代表的真正含義。
什么是延遲滿足
心理學定義,一種甘愿為更有價值的長遠結果,而放棄即時滿足的抉擇取向,以及在等待中展示的自我控制能力。
也就是,為了長遠、更大的利益而自愿延緩或放棄目前的,較小的滿足。
有個,經典案例:
20世紀60年,美國斯坦福大學心理學教授沃爾特·米歇爾(Walter Mischel)設計了著名的糖果實驗,后被稱為糖果效應。
數10名小朋友坐在教室,桌上擺著他們愛吃的糖果,研究員制定3條規則:
“馬上吃掉糖果,沒有獎勵;等研究員回來再吃,會得到一塊糖作為獎勵;等不到研究員回來,可以按鈴,研究員馬上返回,你可以吃糖,但必須放棄第二塊的機會”。
研究發現,那些少數愿意等待的孩子,未來職業發展成功概率較高,后來,人們開始注重培養自己以及孩子延遲滿足的習慣。
但是,問題來了。
你有沒有發現,該實驗中”延遲滿足“提前告知“游戲規則”,此規則屬于確定;現實生活中,我們做一件事,并不知道未來是否有收獲,甚至不知道規則在哪里。
比如:
勸人不要過早買房,當房奴生活會很拮據,中年買房,延遲滿足才會快樂;可是,你聽了朋友的話,結果每年房價都在漲,10年過去,你還是買不起房。
所以,按照定義,延遲滿足有兩個被忽略的條件,即“確定性范圍”和“著眼于全生命周期的收益,而非眼前收益”。
怎么理解確定性范圍?
大家會把確定性往某件事上靠攏,如,寫作就是確定的,創業做品牌是確定的,做自媒體也是確定的,可是,為什么到最后這些事情都變的不確定呢?
其實,和知識一樣,大家會被確定性掩蓋,你很難提出一個沒有爭議的分析,按照哲學當中理解,它有三個重要原因:
不同類型確定性,容易混淆充滿價值意外,很難被把握有兩個維度,“一時確定的”和“過很久確定的”。
把它放到商業活動中看,確定本身是在一定邊界內尋找規律,并且要確定因、和確定果。
比如:
一個賽道,找到起心動念why(目標、理念)部分,你才知道為什么要做,這叫“因”。
我們和誰競爭,真正服務誰,給客戶交互什么,這幾個問題可大可小,可深可淺,來承接”果”,兩個是閉環關系。
然而,找到這些并不夠,你還需要對全生命周期的收益效率,進行衡量。
什么是全生命周期收益?
通俗解釋為,一個生命,一件事情從開始到結束的時間周期內,用戶所貢獻的金錢尺度。
我們該如何考慮周期內的商業價值呢?財務管理中,有個概念叫現金流折現模型(Discounted Cashflow Model),計算公式為:現值=(E0CF1)/(1 + r) + (E0CF2)/(1 + r)2+…….
我認為用它來解釋,最佳不過。
什么是現值?未來一定數量的錢,按照某個利率算到現在,相當于多少錢,折算后的錢就是現值。
比如:
你去銀行存錢,期限3年,利率3%,三年后你可以拿到10927.27元,那么,你該存多少錢?答案是1萬元,1萬就是現值。
什么決定現值?現金流和R,還有N,R代表折現率,意味著現金流的風險;n意味著延遲的時間長度。
之所以有折舊,是因為如果涉及通貨膨脹,現在存款1萬,看似3年后多收入幾百元,實則并起不到太大效果。
有人會說,直接說現在有多少錢不就可以了,說這么復雜;你想,什么叫延遲滿足?
延遲是投資未來,投資是犧牲掉眼前的現金流,時間成本,作為代價來期待未來的現金流入行為。
比如:
我身邊做自媒體的兩類人,一類善于將內容做成體系化,優化出書、給咨詢公司做成課件,自己訓練營也能用,非常適合延遲滿足;另一類,內容并不具備上述特征,當下滿足更佳。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市場有種滑頭營銷,經常與此概念混淆。
服裝領域,導購不會推銷你買款”貂衣“,而是鼓勵你投資,感覺說法挺舒服,但這并非投資行為,因為它未來不會給你產生現金流,反而折舊率更高。
回到買房問題,到底是當下買還是未來買?
從市場角度,你很難抓住房產行業整體漲跌趨勢,我們充其量,只能判斷“通貨膨脹”和“現值折舊率”。
換到確定性角度,你認為當下賺錢要比3年后更高、更快,就要及時享樂,抓緊買房;如果未來現值比當下高,那賺錢慢加貶值情況發生,用錢地方變多不說,反而還會覺得首付都難。
就像:
同樣買iPhone產品,為什么5年前,覺得1萬塊不貴?當下買,卻覺得很貴?主要原因在于”通貨膨脹“和”現金折舊率“,你賺錢效率沒當年高,用錢地方更多,才造成此情況出現。
但是:
醫生,和其他普通工作者就有明顯區別,部分專家年齡越大,賺錢效率越高,賺錢效率完全可以沖刷折舊率、通貨膨脹帶來的痛苦,更適合延遲滿足。
小朋友是否選擇第二塊糖果,完全取決于內心閾值,閾值高忍耐性越強,閾值低,容易沒耐心;閾值是并沒有辦法準確估量,畢竟每個人臨界點不同。
一言撇之,你當下認為延遲滿足的事情,要站到“確定果”目標點,算下現值,到底延遲后的現值更大,還是及時享樂的現值大。
不過這只能算,以自我目標加上收益衡量為基準,來尋找確定性,屬于向內求。
大家日常也在這樣做,可為什么還會存在“大概率情況”失敗呢?關鍵在,你沒有向前看,從外部視角審視全生命周期。
兩大延遲滿足框架
我經常用兩個框架,來衡量所做事情市場的價值成份,依此決定是否延遲滿足。
產品生命周期(product life cycle)
互聯網人并不陌生,此概念由美國哈佛大學教授雷蒙德·弗農(Raymond Vernon)1966年在其《產品周期中的國際投資與國際貿易》一文中首次提出。
他認為,產品從準備進入市場,到被淘汰退出市場為止的全過程,是由需求和技術的生產周期決定,是產品或商品在市場運動的經濟壽命。
也就是,你所做業務在市場流通中,會受到消費者需求、水平、方式、以及其他因素的市場結構,導致商品從盛轉衰。
主要分為四個周期:
導入期?成長期成熟期衰退期
導入期,某產品剛進入市場不被認知,明顯沒有需求;成長期意味著,產品質量有很大提高,市場競爭百花齊放,銷量和利潤逐漸增加。
成熟期特點,市場需求趨向飽和,潛在客戶很少,銷售額從高速增長開始放緩,這一階段競爭加劇,促銷費用增加;衰退期的客戶行為已經發生變化,開始從原有產品逐漸轉移到新產品。
舉個例子:
2012年11月成立的微信公眾號,至今已經發展10年,你認為它處在哪個階段,5年前做容易還是現在容易?很明顯,短視頻爆火后,圖文賽道在極速下降,顯然是衰退期。
如果你還在經營自媒體,以往打法完全行不通,雖然市場具備長尾效應,但用戶對內容質量要求度普遍增加,這直接造成變現效率可能更難,往上發展機會更少。
因此,你只能延遲滿足慢慢做,站在“確認果”角度出發,衡量2年、3年后是否能夠達到預期目標,并且還要在細分領域中再細分。
什么意思呢?
也就是,你的領域,是否有同行也在用同樣方法,你能否基于產品方法、內容、運營效率再迭代,為用戶創造出更大價值。
另外,也可以采用組合競爭的方法,但已經非常成熟的賽道里,不論形式、技巧如何創新,賺錢模式不變就一定有人驗證過,短視頻賽道不同。
舉個例子:
騰訊、字節、阿里都紛紛入局短視頻,發展6年時間頭部效應明顯;可細分領域上,不代表沒有沒有增長空間,如果所做業務能補齊巨頭短板,還有可能得到扶持。
那么,與圖文相比,就有明顯機會紅利趨勢,“現值”價值更大。
唐彬森談在一次采訪中,也曾明確談到,市場具備紅利效應,就相信短期價值拼命把廣告砸起來,制造聲量,以聲帶銷售;沒有紅利就少打廣告,搞好產品,對眼下有耐心。
所以,產品生命周期(product life cycle)模型,能讓我清楚認知到目前在行業內,細分領域中所做事情,處在哪個階段,生態位,到底是現值高,還是適合延遲滿足。
二.波士頓矩陣(BCG Matrix)
此概念是美國波士頓咨詢公司,在20世紀50年代提出,主要是分析市場份額,熟悉的朋友可能知道,該模型按照“增長率”和“占有率”,把市場分為,明星、現金牛、問題和瘦狗。
明星產品(高增長,高份額)問題產品(高增長,低份額)現金產品(低增長,高份額)瘦狗產品(低增長,低份額)
“明星類”和“瘦狗類”最容易理解,前者屬于導入期,紅利遍地賺錢效率高,后者屬于衰退賽道,像現在入局公眾號,很明顯增長難,份額少還拼內容力。
問題類符合成長期,產品市場率比較低,這時候即要堅持,還要閉著眼往前走,邊改變,邊堅持,因為市場處于上升時,有調整的上升空間,依然可以翻身農奴把歌唱。
對于“現金牛”類市場,幾乎沒有太多增長,但是,如果產品占有率比較高,這時要秉承及時享樂態度,還是延遲滿足呢?
我的看法是,現金牛更適合賺取利潤,在整個市場走向衰退之前,榨干它最后一杯牛奶,把長遠的設想放在下個賽道中。
總的來說,我主要用產品生命周期(product life cycle)看業務所在市場位置,用波士頓矩陣(BCG Matrix)審視賺錢效率。
任何事情出現背后必定有原因,別看張一鳴為“延遲滿足”吶喊,其實那幾年正是他賺大錢的時候。
什么導致延遲打折
如果“延遲”只意味著痛苦,那“滿足”就只存在理論中無法落地,或者說,什么因素導致我們在延遲中,容易放棄?
1)想象力
棉花糖實驗,是否愿意等待取決于渴望程度,但是,很快證明所有孩子都急切需要第二課糖時,究竟什么決定我們的自控力。
通過反復觀察,米歇爾當年得出結論,秘密就在于注意力,孩子們捂住眼睛、玩捉迷藏、唱歌,都可以讓他們對渴望進行轉移。
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心理學家、博士后桑吉爾·亞瑟·李(Sangil Arthur Lee)曾經做過一項關于幻想打折的比喻。
如下:
假設你會撿到5塊錢,你是想在上學時,還是二婚時?人們往往會隨著年齡變得富有,相比于45歲,5塊錢對10歲的你更有意義。
并且,未來的不確定性,并不會讓我們相信會有未來,這一切,至少部分歸因是在“想象力層面”。
不論是公司老板、個人,當我們思考還沒有發生的問題時,往往是抽象的,這和現實不同,現實具備情緒感受,需要考慮更具體。
所以,如果“想象力”和“現實”一旦不匹配,或者匹配度差太多,你的延遲滿足,會極大概率被打折。??
2)價值觀
哲學家威廉·麥克阿斯基爾(William MacAskill)在他的新書《我們欠未來什么》當中提到一個問題,即,我們應該延遲滿足到多遠的未來。
他舉了一個例子。
假象一下,登山時你在小路上扔了一個玻璃瓶,碎了,如果沒有及時清理,被大雪掩蓋,下次登山的孩子可能會踩上,被玻璃嚴重割傷。
可是,你已經前行很遠,你是否會返回進行清理?孩子割傷對你來說,重要嗎?到底一周、一年、還是五年會割傷?
桑吉爾·亞瑟·李(Sangil Arthur Lee)認為,當我們站到遠方,回望曾經時,單純基于時間的打折率令我們難以置信。
我們應該同等重視未來人類和當代人類的福祉,不要對未來打折,至少要高于危險率。
也就是說,我們想象某件事情的具體程度,和價值觀無關的,你的價值觀認為,你應該更重視它,你就會對未來的目標感更期許,你也會做好當下每個細節。
換言之,如果隨著時間發展,你的價值觀不在愿意堅持某件事,那大概率就會慢慢放棄。
這些價值觀中,包括對事情時間的投資、意義的衡量、金錢是否回本等多種維度。
好比:
很多大企業家,每年堅持做公益,不是因為它能帶來金錢,而是價值中流淌著一種責任,這種責任在迫使前行。
由此,“想象力”決定對事情的渴望程度,“價值觀”決定你是否愿意走的更遠,這也是為什么說,價值觀決定命運。
怎么保持延遲滿足
所以落地到日常,真正的延遲滿足,應該怎么樣?我認為可以分成兩個方面。
1)大延遲
古人云,不謀萬世者,不可謀一時;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將軍打仗,是有大局觀,從來不會把眼光瞄準著一池一池之上,看似一池很大,但放在全局上卻不值得一提。
首先要有把眼光拋向更遠處,知道自己目標在哪里,然后結合目標在制定一步一步計劃。
好比健身:
健康飲食前提下,你知道“確定果”是減肥,定下大目標,幾個月瘦多少斤,然后把目標拆分成每個短期,每天10組俯臥撐、3公里跑步,器械訓練20個分鐘,到時間就休息。
每天進行落實,訓練有規律,到期限自然就能看到體重減輕。
所以,可行的延遲滿足,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大延遲拆分到小滿足,無數小滿足推動前進,雙相循環過程。
如果你只盯著大目標,一味強調我要“忍讓、延遲”,熱情度和士氣就很受打擊,道理雖然簡單,真正理解并貫穿到思想中,就很難。
放在商業中同樣,冰凍三次非一日之寒,城池積累非一朝一夕,假如所做業務已經過了成熟期,且還是瘦狗型產品,你也只能樹目標,結硬寨,日拱一卒。
2)小滿足
《硬目標》的作者Mark Murphy致力于大腦工作方式研究。
根據他的說法,硬目標是一個已實現的目標,我們可以把現在的成本投入到未來,把未來的好處投入到現在,但你并無法估算未來的成本。
這意味著,不要把今天要做的事推出到明天,因為,隨著時間推移,市場情況和自我內心閾值都在發生變化。
好比:
你在27歲設定的目標,很可能與30歲設定的目標大有不同;創業,你現在認為市場還有藍海,不意味著2年后還存在。
最好的辦法,在迭代中前進。
大家時間相同,只要大原則和價值觀正確,落實到每天就拼執行力,甚至,你可能還會比原來基礎上做更多,這是因為當中存在“熟能生巧”部分。
其次,根據他的研究,團隊工作中,日常滿足不僅會影響行為和表現,還會調動更多能量,從而帶動效率。
也就是說,如果目標沒有實現,可能會導致沮喪、降低動力,我們必須思考如何保證小目標的完成,以推動正循環。
怎么設定有效滿足呢?Locke(1968)在《邁向任務動機理論》中認為,有三項原則。
清晰易懂挑戰可完成承諾反饋
實現小目標時,清晰度很重要,任務太復雜性會導致停滯不前,明確和具體的事項,能夠防止執行時發生混亂。
目標講究80%保守原則,加上20%挑戰原則,這樣不僅能夠拓展能力邊界,還有助于完成,每一項取得的成績都有幫助建立一種獲勝的狀態。
承諾反饋很重要,我們知道量變會引起質變,如果量變方向不對,那就沒戲;預期中的滿足沒有遲遲出現,不能一味延遲,要停下來,以終為始倒推現在做的事,是不是在正確方向上。
如果大廈要倒,該跑還是要跑,如果你堅信“延遲”方向正確,堅持下去保持韌性,一點點的滿足,反之容易成功。
總結一下:
延遲滿足基于“確定性范圍和全生命周期的收益”。現金流折現模型算看“賺錢的能力”,產品生命周期看“業務所在位置”,波士頓矩陣看“賺錢效率”。綜合審視,到底現值高,還是延遲滿足高。想象力決定對未來渴望程度,價值觀決定延遲是否打折,能走多遠將軍打仗,是有大局觀,大延遲重長遠目標,小滿足講究迭代和正反饋。
延遲滿足不是一種絕對理念,它是基于某些背景下的理性智慧;到底怎么選?最終是利益和價值觀的博弈。
關鍵詞: 生命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