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化騰發火的聲音還回響在輿論場里,騰訊的股票已經悄悄漲了回來。
【資料圖】
2023剛開年,騰訊股票漲到了近半年來的最高點。截至1月17日收盤,騰訊港股股價報373.8元,相比今年10月的最低點幾乎翻倍。
就在短短三個月前,騰訊港股還一度跌破200元,年內跌幅超過60%,市盈率一度跌到了9倍,對應公共事業股的估值邏輯。局面從2022年11月開始轉變,騰訊發布了一份凈利潤和收入遠超市場預期的財報,此后又陸續有利于互聯網行業的政策出臺,在多種因素加持之下,騰訊股價迅速回升。
其他中概股的走勢也與騰訊近似:相比2022年10月的低谷,阿里巴巴、快手、B站、京東、百度等互聯網股,都在2023年年初上漲二倍甚至更多。
與此同時,曾被寄予厚望的元宇宙、VR、自動駕駛等新興產業相繼暴雷:歐美多家自動駕駛巨頭倒閉,VR龍頭歌爾一度跌停,元宇宙更不必說,龍頭Meta的市盈率已經跌到了10。
于是,互聯網公司重新成為投資的熱門標的,股票社區也涌現了一片“后悔沒抄底”的哀嚎。
在增長的年代,互聯網展現過驚人的速度,在“茍起來”的年代,互聯網又展示出新的特質:扛造。得益于核心業務創造的穩定收入,加上順勢砍掉很多投產比并不劃算、持續燒錢的非核心業務,不少互聯網公司甚至收獲了更高的盈利。
不過,翻看他們的業務你會發現,很多公司似乎并不具備在2023年持續增長的潛力。
01 騰訊穩住了
整個2022年,騰訊至少關停了16款應用和29款游戲,宣發費用直接減少了32%。員工也在第二季度與第三季度分別減少5498人、1879人,薪酬成本明顯降低。
錢不白省。比如PCG就解決了曾被視為“疑難雜癥”的盈利問題。1月10日,在騰訊PCG事業群的年終會議上,負責人任宇昕宣布,PCG所有業務在2022年末實現盈利,包括騰訊視頻在內的多條業務線也做到了首次盈利。
PCG是騰訊旗下業務最多的事業群,囊括了微信之外的絕大部分社交和內容業務。PCG也曾是騰訊虧損業務最多的事業群之一,如今實現全面盈利,說明騰訊的降本增效已經取得成效。財報數據顯示,第三季度,騰訊收入雖然下滑了2%,但Non-IFRS凈利潤增長了2%。
凈利潤的改善直接帶動了騰訊股票的大上漲。2022年11月15日,騰訊發布第三季度財報當天,股價上漲超過10%,帶來10月以來騰訊股價最大規模的一波上漲,此后還持續多日。2023年年初,伴隨整個港股的復蘇,騰訊股價再次起飛,直接恢復到疫情前的水平。
降本增效的同時,騰訊旗下的業務似乎并沒有受到太多影響。
第三季度,騰訊收入同比僅下滑2%。貢獻收入大頭的游戲業務,在缺乏新品的前提下,還連續7個季度保持了業績穩定,海外游戲市場甚至取得微弱增長。個別業務如金融服務,則保持著雙位數的增長。
反觀,這也說明被“降本”的一些業務本身不賺錢。
比如騰訊今年裁撤的業務:企鵝電競,即使在游戲直播的風口期,它也沒有取得過優勢,還與騰訊收購的虎牙、斗魚嚴重重合。掌上WeGame,作為一款PC游戲平臺,在手機端的作用十分雞肋,與另一款APP掌上英雄聯盟高度重合。還有NFT交易平臺幻核,更是隨著元宇宙泡沫的破滅不了了之。
除此之外,下架的App中,包括搜狗地圖、搜狗瀏覽器、騰訊看點等產品,都存在類似的重復、低效問題。也難怪馬化騰在內部講話特別強調了“不要跟風”:“看到別人增重,我們就跟著增,結果發現增的是脂肪,打不過對手。”
不止騰訊走在降本增效的路上。頭部互聯網公司之外,知乎裁掉了視頻團隊、愛奇藝砍掉了大量綜藝節目。其中,愛奇藝在2021年年底裁掉了大約四分之一的員工,緊接著的第一季度,愛奇藝首次實現盈利,可謂立竿見影。
當然,扮演“護城河”角色的核心業務,依然是支撐起互聯網公司市值的主力。
即使嚴重缺少版號,在競爭對手接連發布重磅新游戲的2022年,最賺錢的游戲公司還是騰訊。App Magic的數據顯示,2022年,《王者榮耀》和“吃雞”仍然是全球前二賺錢的手游。在全球手游收入出現下滑的時候,《王者榮耀》的收入還增長了4億美元,全年收入突破了22億美元大關。同時,在移動互聯網時代開啟的第12年,騰訊的端游收入同比還保持著穩定,維持著400億左右的年收入。
02 能扛的互聯網
1942年,蘇德戰爭進入白熱化階段,蘇軍在斯大林格勒戰役中慘勝。
失敗后的德軍一度還掌握主動權,但在遙遠的東方大國,一位軍事家卻判斷,斯大林格勒戰役后,德軍再無力組織起大規模的進攻:“像希特勒這樣法西斯國家的政治生命和軍事生命,從它出生的一天起,就是建立在進攻上面的,進攻一完結,它的生命也就完結了。”
某種程度上,互聯網的打法和德軍類似。它強調速度,強調增長,強調擴張。瑞幸曾經是最典型的代表:瘋狂進攻開店,不斷融資,跑出歷史上最快的IPO。
但互聯網與戰爭歷史并不完全吻合。很多互聯網公司在寒冬中展現出極強的韌性。
2020年前后,由于流量增長見頂的根本原因,互聯網也走到了“斯大林格勒”時期。他們無力再持續大規模的進攻,而是轉向收縮。
2021年年底開始的大裁員,是這場收縮的重要標志。隨后到來的2022年一、二季度成為互聯網公司的谷底,騰訊凈利潤大跌近20%、阿里云增速跌落谷底、快手虧損31億,與此同時,這些曾經榮耀的互聯網公司們,股價也一路下跌。
不過從2022年三季度開始,隨著降本增效逐步推進,加上政策利好,互聯網公司們的財報逐漸好看起來,整體呈現出收入穩定或者只是微弱下滑,利潤大幅度改善,超出市場預期。
比如騰訊,第三季度營銷費用減少了32%,但收入僅僅減少了2%。愛奇藝削減了21%的買量費用,但收入僅微跌2%。阿里巴巴削減了22.5%,收入反倒增長了3%。也因此,馬化騰在內部會議上痛斥買量行為:“真的,以后大家不要跟我說什么買量的故事,我已經不信這個了。”
這在傳統行業幾乎是不可能做到的:2020年由于疫情原因,許多食品、快消品巨頭都減少了營銷投入,如雀巢的營銷費用減少了8.89%,而巧合的是,那一年他們收入下滑也約為8.9%。聯合利華的營銷開支下降了2.49%,那一年的收入下降了2.42%。整體來看,他們的營銷費用和收入幾乎成正比關系。
這是互聯網產品的基本特性決定的:前期開發和買量耗資巨大,但一旦完成,海量的用戶就可以成為護城河,后續維護運營的支出會極速下降。比如滴滴,通過燒錢占據市場后,很快實現經營利率扭虧為盈。
當然,老牌互聯網巨頭的核心業務早就已經過了買量期。財報顯示,騰訊最主要的收入增值服務的毛利率超過了50%,阿里巴巴整體毛利超過35%,作為對比的是,速來以高利率著稱的蘋果,其毛利率也不到40%。這是行業屬性決定的。只是入冬之后的互聯網行業,很容易讓大家忽略這一點。
03 春天來了嗎?
騰訊面前有很多好消息,游戲收入的堅挺、版號的下發、宏觀經濟的恢復等,而壞消息是:站在2023年開端的騰訊,手中還是沒有足夠明確的新增長點。
曾經轟轟烈烈的轉型TO B浪潮,如今正在遭遇碰壁。盡管各大機構的研報仍然看好公有云的市場,但企業自己感受或許比機構的預測更加真實:BAT的企業服務收入已經全部降速,最新的財報中,騰訊甚至都未披露企業服務的收入數據,只提到增長放緩。國資入場加速,包括騰訊在內的互聯網公司們,恐怕接下來要繼續調整自己在云市場的位置。
游戲業務這邊,即使拿到了版號,騰訊面對的游戲市場也不樂觀,全球手游收入已經連續多個月份負增長,12月剛剛下滑了7.6%。《原神》之后,國內市場多年未出現爆款,手游市場已經走到了十字路口。
騰訊視頻、QQ音樂為了擴大會員人數,幾乎把會員價格降到了極限。如果通過漲價提升營收,必然會帶來會員的流失。最近愛奇藝陷入的同一會員多終端收費風波,正是“二選一”難題的表現。
看來看去,微信幾乎是唯一的增長點。三季度財報里,微信以一己之力扛起了廣告收入,社交媒體收入,就連企業與金融服務的收入都是靠微信支付的傭金撐起來的。
視頻號被馬化騰成為“全村的希望”,根據官方數據,視頻號的使用時長已經達到了朋友圈的80%。此外,小程序財報會議透露,騰訊預計視頻號的收入有望達到每個季度10億人民幣。有機構預測,視頻號未來具有創造370億收入的能力,但當下這一潛力還未兌現。
挑戰來得比成績更快。比如增長壓力。2021年年中,騰訊曾經公布過視頻號的月活達到4.5億,并預計年底達到6億。但此后有第三方數據顯示,視頻號的日活只增長到了5億,并未達到6億目標。在不久前的微信公開課PRO上,騰訊也沒有公布視頻號2022年的用戶數據。
此外,視頻號的商業化還處在比較初期的階段,直到2021年年底才開啟直播帶貨,目前騰訊還未公布過直播帶貨、總收入這些基礎數據,只用增長百分比帶過。視頻號目前采取的變現模式與抖快類似,但其根植于熟人社交的模式,能否復刻抖快的變現方法,目前都還未知。
其他互聯網公司的境遇也差不多。盡管股價回升明顯,但這波上漲的前提是此前經歷過暴跌。就像很多人在重新找回舊日秩序一樣,多數互聯網公司現在所做的努力,也只是為了回到從前,而不是持續地創造高速增長。
更多跡象表明,互聯網公司們做好了繼續過苦日子的準備。
早些時候,馬化騰重申降本增效與活下來的目標,劉強東嚴厲訓話,整治企業內腐敗、低效等風氣,并實行高管降薪和末尾淘汰。業務側,新年剛開始,快手就關停了對標頭條的資訊App,網易1天下架5款不賺錢的游戲。
互聯網降本增效的范圍甚至有所擴大,已經觸達了反腐領域。美團移送司法機關107人之后,騰訊也有100余人因觸犯“騰訊高壓線”被辭退。
在BAT巔峰的年代,有一種觀點認為,BAT非常重要,是互聯網時代的“基礎設施”。在股價回升以后,騰訊在市盈率的層面的確靠近“基礎設施”了,當下騰訊的靜態市盈率約為12.88,與中國移動基本接近。從業績上表現出的成長性來看,騰訊等巨頭也的確在向中國移動的角色靠攏:重要,盈利,穩定,低調。這個趨勢在2023年將更加明顯。
互聯網公司們擁有了一個看起來不錯的新年開端。從騰訊股價回升,到滴滴在本周恢復用戶注冊,諸多信號都指向一個確定的趨勢:復蘇正在進行。寒冬尚未徹底結束,但春天總是會來的,現在互聯網公司們要比拼的或許是:誰最擅長養精蓄銳,誰能保存更多的肌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