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乳業巨頭”蒙牛業績看起來也不那么美好。
近期,蒙牛披露了2022年財報。根據財報顯示,2022年蒙牛實現營收為925.9億,同比增長5.05%;實現凈利潤為53.03億,同比增長5.52%,雖然營收和凈利潤都實現了正增長,但和2021年高速增長的業績相比,2022年蒙牛的業績增速已經明顯放緩。
作為創始人牛根生徹底離開蒙牛后的第一個完整財年,蒙牛交出的這份“成績單”多少有些讓外界感到失望。
實際上,雖然蒙牛2022年的營收和凈利潤都不算低,但和老對手伊利股份相比,其在2022年前三個季度的營收就已經達到938.6億,凈利潤更是高達80.61億,對比來看,伊利2022年前三個季度的營收和凈利潤就已經超過了蒙牛全年的營收和凈利潤,曾經兩家不相上下的“乳業巨頭”,如今差距也是越來越大。
從2022年的財報來看,雖然近幾年加大了并購的力度,但蒙牛仍未找到正確的方向面對和伊利越來越大的差距,蒙牛還能迎頭趕上嗎?而曾在2020年立下“再造一個蒙牛”的Flag,蒙牛還有機會實現嗎?
業績增速放緩
“我們對整體表現非常滿意,大家從報表中更多看到我們經營的改善,我覺得我們現在更加從容了。”
上面這句話,是蒙牛總裁盧敏放在業績發布會上對于2022年業績的總結和表態。不過,雖然盧敏放的言語中透露著滿意和肯定的態度,但從具體的數據來看,蒙牛的這份財報顯然沒有盧敏放說的那么樂觀。
根據財報顯示,2022年蒙牛乳業實現營收925.9億,同比增長5.05%;實現凈利潤為53.03億,同比增長5.52%。
雖然營收和凈利潤都實現了正增長,但和2021年15.92%的營收增速、42.57%的凈利潤增速相比,蒙牛2022年的業績增速已經明顯放緩,而且蒙牛早在2016年就提出的“2020年營收破千億”目標,到2022年依舊未能實現。
此外,雖然2022年蒙牛的凈利潤實現了正增長,但其實利潤的背后有很大一部分是依靠出售子公司股權來實現的。
根據媒體報道,2022年上半年蒙牛曾經通過將“非全資子公司內蒙古愛養牛科技有限公司48.66%的股權,出售給聯營公司中國現代牧業”來增厚利潤。根據2022年半年報顯示,在完成出售愛養牛的股權之后,再加上其他金融負債公允值收益,2022年上半年蒙牛的息稅折舊攤銷前利潤增加到了54.863億,同比大幅提升了26.3%。
不過,從股權的歸屬來看,截至2022年四季度蒙牛擁有現代牧業56.36%的股權,對現代牧業擁有控制權;現在回頭看,蒙牛在2022年上半年將愛養牛的股權出售給現代牧業,多少有點“左手倒右手”的意味了。
拋開營收和凈利潤,蒙牛的經營數據也并不理想。例如利潤率數據,2022年蒙牛乳業的毛利率為35.3%,創出了近5年來的新低,和2021年36.75%的毛利率相比下滑了1.45個百分點;凈利率為5.6%,和2021年幾乎沒有變化。
而之所以會出現毛利率下滑、凈利率不變的情況,其實和蒙牛在2022年減少了銷售費用有關。根據財報顯示,2022年蒙牛的銷售及經銷費用為223.5億,相較于去年同期大幅減少了11.4億,比例約為4.8%。不過,雖然銷售及經銷費用有所減少,但蒙牛的存貨也從2021年的64.85億增長到了2022年80.73億,已經出現了“賣不動”的跡象。
當然對于這份經過“美化”后的財報,投資者也并不滿意。在財報披露后的第一個交易日,蒙牛股價便下跌了3.41%,隨后幾天也是在低位繼續橫盤震蕩整理。拉長周期來看,截至4月6日收盤,蒙牛股價報收33.25港元/股,和2022年的高點相比已經跌去了35%,而如今蒙牛1314億港元的市值和伊利股份1838億的市值也是相差甚遠。
負債攀升
除了業績增速放緩之外,負債持續攀升則是蒙牛所面臨的第二個大問題。
根據財報顯示,2022年蒙牛的資產負債率為57.52%,雖然和2021年57.19%的資產負債率并沒有太大的區別,但拉長周期來看,在2016年時蒙牛的資產負債率僅有48.08%,如今資產負債率已經明顯提高;而且,從具體的數據來看,2022年蒙牛的負債總額為677.6億,而在2016年時其負債總額卻僅有236.2億,6年時間幾乎翻了三倍。
還有商譽方面,2022年蒙牛的商譽高達88.88億,而在2021年蒙牛的商譽卻還只有48.58億,短短一年時間,蒙牛的商譽就增加了40.3億,商譽幾乎增長了一倍,在業績增速放緩的背景下,蒙牛顯然背負著巨大的商譽壓力。
那么,為什么近年來蒙牛的負債和商譽會出現持續攀升的態勢呢?這背后,其實和蒙牛較為激進的擴張有關。
2017年,蒙牛總裁盧敏放提出,蒙牛要在2020年實現“雙千億”目標——銷售額破千億、市值破千億。為了實現這一目標,蒙牛加大了并購企業的力度,在2017年—2019年,蒙牛分別對現代牧業進行了增持、收購了中國圣牧旗下內蒙古圣牧高科奶業有限公司51%的股權,還斥資14.6億澳元收購澳洲網紅乳企貝拉米,資本動作十分頻繁。
到了2020年,蒙牛又將目標放到了發展勢頭正盛的妙可藍多身上,其先是耗資2.87億元從妙可藍多的部分股東處受讓了2046萬股股份,成為妙可藍多的第二大股東;一年后,蒙牛又通過二級市場增持、非公開發行的方式繼續對妙可藍多“掃貨”,截至2022年第四季度,蒙牛乳業持有妙可藍多的股份已經達到35.01%,成為妙可藍多的第一大股東。
不過,近幾年的瘋狂并購,卻并未達到盧敏放曾經預想的效果。例如在營收方面,2022年蒙牛的營收為925.9億,距離1000億營收還相差著74.1億;再看其收購的各個公司的業績,蒙牛曾經耗巨資收購的雅士利營收同比減少15.7%,而超70億元收購的貝拉米,收購前的2018年營收約16億元,但預計今年只有1億元左右。
“再造一個蒙牛”還有戲嗎?
除了“雙千億”目標沒有達成之外,“再造一個蒙牛”的目標如今想要實現也頗為艱難。
時間拉回到2020年年底,在第一個三年計劃未能實現的情況下,總裁盧敏放又高調宣布了蒙牛下一個五年計劃:再造一個蒙牛,以當時的營收來計算,這相當于到2025年時蒙牛的營收規模要達到1500億,年均增長超過15%。
在提出“再造一個蒙牛”計劃之后,蒙牛股價一度大漲,在2021年年初甚至創下近年新高53.08港元/股;不過,隨著近年業績增速開始放緩,蒙牛想要達成“再造一個蒙牛”的目標已經希望渺茫,而蒙牛的股價也開始逐步回落。
回看近幾年的操作,其實蒙牛在此前也并非沒有機會達成目標。雖然在2017—2019年瘋狂并購企業,但同樣是在2019年時,蒙牛和盧敏放不知出于何考慮,卻以40.11億元的價格賣掉了君樂寶,值得一提的是,當時的君樂寶已經是酸奶領域的龍頭,僅依靠君樂寶這一個品牌,蒙牛在酸奶市場占據的份額就超過了30%,重要性不言而喻。
出售君樂寶,蒙牛雖然賺到了36億的利潤,但同樣也失去了一個重要的營收來源。據媒體統計,在2018年還未被出售前,君樂寶的銷售收入就已經達到130億元,占到蒙牛營收的近20%,其奶粉業務銷售額更是突破了50億元;而到了2019年,君樂寶的營收更是達到了163億元,同比增長25%,奶粉產銷量高達7.5萬噸。
雖然在同一年,蒙牛也斥資14.6億澳元收購澳洲網紅乳企貝拉米,但如今貝拉米的發展卻并不如預期,而被賣掉的君樂寶卻過得“風生水起”,據媒體報道,2022年君樂寶已經定下了500億規模翻倍計劃,并預計將在2025年之前實現IPO上市,由此來看,蒙牛在2019年以40億的價格賣掉君樂寶,確實是一步“錯棋”。
回溯近幾年蒙牛的發展歷程,其曾為了實現千億營收的目標不惜大舉擴張,但又親手將旗下的重要業務以40億的價格賣掉,錯誤的操作不但讓蒙牛遲遲未能實現千億營收的目標,還背上了沉重的負債和商譽壓力,而在幾近“折騰”之后,如今的蒙牛和伊利的差距卻是越來越大,在競爭越發激烈的奶制品市場,不難預見蒙牛要面對的困難還有很多。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