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壓力大到懷疑人生。”
說出這話的人不是辛勞打工人,而是一位世界500強董事長。
【資料圖】
01
中國新能源車企現在的日子,一點都不好過。
恒大汽車、天際汽車均已宣布停工停產,雷丁汽車不久前剛剛宣布破產,愛馳汽車陷入“欠薪”傳聞。截至2022年10月,國內共有27家新能源汽車產業鏈公司破產或破產重整。
2018年,中國新能源車企數量超過487家。而到了2023年,中國能正常經營的新能源車企僅剩40多家。
5年時間,中國新能源車企數量減少了九成。
死掉的算是解脫,活著的繼續煎熬。
據乘聯會數據顯示,2023年1-2月,汽車行業收入12847億元,同比下降6%;利潤414億元,同比下降42%,汽車行業利潤率3.2%,低于整個工業企業利潤率4.6%的平均水平。
華為余承東下過一個斷言,“未來汽車品牌的競爭會像飛機制造業一樣大浪淘沙,對中國汽車市場而言,最終主力玩家將不超過5個。”
但即便車企肉搏越來越厲害,仍然有人埋頭往里扎。
魏橋創業和它的掌舵者張波,是最重量級的一個。
魏橋創業是世界500強,中國民營500強第十名。在它旗下,擁有魏橋紡織、中國宏橋、宏創控股3家上市公司,2022年銷售收入超過5000億元。
在前十民企的掌門人中,張波是唯一一個從父親手中接班的,是改革開放以來,所有“企二代”里,權力最大的一個。
歷史上的魏橋,專挑紅海市場干。紡織、鋁業,這些利潤微博的老工業,偏偏魏橋都干成了世界第一。
這一次,張波又看準了造車這片紅海,從2022年以來,魏橋對汽車的布局,出手飛快。
2022年6月29日,魏橋創業集團與華人運通簽署戰略合作協議;7月6日,魏橋創業與濱州經濟技術開發區、重慶小電天體、軟銀中國資本四方簽約,將在濱州合作共建新能源汽車產業園;8月,魏橋創業參與重慶市小電天體新能源汽車有限公司的A輪融資;10月,魏橋創業、獅橋集團、百度旗下DeepWay等就研發新能源智能重卡簽署戰略協議……
今年1月,魏橋創業收購了北京藍雀靈汽車50%股份,控股了曾隸屬于長城汽車的河北新能源汽車生產商領途汽車。
4月,張波到北京汽車制造廠青島總部基地視察調研,這是青島首個一線品牌的整車全資質企業。再兩個月前,魏橋創業成為了這家公司的控股股東。
在造車這張牌桌上,魏橋抓了一大把牌,但張波能把它連成一整副大牌嗎?
02
張波的父親,魏橋老董事長張士平,曾用一句樸素的話總結從商之路:
“只要你能做出比別人更便宜、更好,而且是人們生產生活必須的東西,你就一定能夠活下去。”
成本控制,是魏橋創業從小棉紡廠變身世界500強的“殺手锏”。
在張士平看來,做再大的企業也和賣青菜異曲同工,“低買高賣,中間不浪費”。
比如在人力成本上,張士平堅持鐵腕治廠,紀律嚴明。
一名員工曾因偷吃了三顆花生米,被張士平當眾開除,完全不顧其是縣領導的親戚。
還有一次,張士平發現煤炭采購環節出現問題,導致成本上升,一口氣開除了20多人。
2019年張士平去世時,魏橋的管理人員僅占全部職工的0.8%,年人均勞效達20萬元以上,均居領先水平。
在控制成本上,張士平可以說做到了極致。
為了節約用地,魏橋是中國大陸第一家把紡織、織布生產放在三層、五層樓上的企業。
為了節約時間,魏橋幾乎所有項目都是當年立項、當年施工、當年投產。一個21萬千瓦熱電機組,不到10個月就投產發電,比同行速度快1倍,且投資僅為其一半。
同樣因為成本,魏橋自建電廠,將電力成本大幅度縮減,比國家電網低三分之一,讓低調的張士平名聲大噪。
憑借成本優勢,魏橋不斷逆勢擴張,持續加大以成本為核心優勢的關聯產業拓展,硬是在行業里卷出了超級競爭力。
“從紡織到電廠,到印染,再到擴建電廠,最后到電解鋁項目,我們就像和面一樣,面多了加水,水多了加面,最后發展到現在的局面。”
1996年就進入魏橋工作的張波,幾乎全程見證了這一模式的發展變化,也練出了“和大面、拼大牌”的本領。
2014年,張波被張士平派往非洲開礦。
這一年,印尼開始停止鋁土原礦出口,而中國作為全球最大的鋁生產國,鋁礦資源幾乎全部依賴進口,卻在全球鋁礦開采中話語權不足。
張波從父親那里領到的任務很重。
當時,施工隊所在的幾內亞“埃博拉”疫情肆虐,風聲鶴唳,多數外國投資者均因疫情暫停項目、并撤離外籍員工。
▲幾內亞總統孔戴接見張波(左一)
但張波選擇留在當地,即使中方建設人員有一半左右都得了瘧疾,也依然堅守。
為了加快項目進度,張波的對策也很實在,直接獎勵,甚至提出個人出資1000萬現金,獎勵合作方在幾內亞的建設者。
只用了一年時間,他就完成了在非洲建成礦山、運回礦石的任務。對比之下,國內的楊家山鋁礦從2015年成立,到2022年正式投產,前后耗時近7年。
張士平曾表示,張波受到業內同行的尊重,繼承了他吃苦耐勞的精神,他很自豪。而談到父親,張波用了“尊敬和崇拜”兩個詞。
對于管理企業,張波有著非常冷靜的認識。
“我是張士平的兒子,但這也是最可怕的地方。”
張波認為,自己很難保證所有的決策都是對的,如果自己犯了錯誤而沒有人提醒他,那將是一場災難。如何用更現代的制度、技術來改造公司,讓員工充分展示自己的能力,是他關注的問題。
在這對父子身上,有著相似的企業家品質,比如拼搏、務實、冷靜等。
但是,他們也不可能完全相同。
比如相比張士平的極盡低調,張波接班這幾年來則頗為高調。
大到跨國公司領導人青島峰會、中國發展高層論壇、世界經濟論壇,小到鄒平市企業家大會,他的身影頻頻出現。
2021年張波還入選了媒體評選的中國民營經濟十大新聞人物,為山東唯一入圍者。
高調的背后,是張波身上的壓力,它需要讓魏橋踏出舊世界,走向新天地。
奉命于危難之間,是2018年張波接班時的狀態。
這一年,張士平因健康狀況退休,張波正式接任集團董事長。此前的2017年,魏橋取得了在張士平時代最好的業績,世界500強排名達到第159位。
但同樣在2017年,國內環保風暴來臨,擁有大量自備火電廠的魏橋被推上了風口浪尖。
當年3月,中國宏橋遭遇國外機構沽空,被指財務造假;8月,中國宏橋宣布關停268萬噸產能;11月,魏橋被環保部官網點名批評。
面對環保督察后企業面臨的巨大壓力,甚至是生存危機,張波發出了一句感慨:“我的壓力大到懷疑人生。”
為了應對危機,魏橋創業把近400萬噸電解鋁產能進行了大遷移,從山東遷往了水電資源豐富的云南。
產能轉移,為騰籠換鳥優化產業結構提供了空間,但想要走出老產業,再造一個新魏橋,顯然需要新的產業方向。
03
2023年1月28日,濱州市成就企業家夢想行動實施大會上,張波第一次具體地闡述了魏橋新的發展發向。
在他看來,這次轉變,與此前的轉型經驗相似,即順應市場趨勢,沿著自身強項向外發展,發展鋁業深加工產業。
在鋁業的下游,火熱的新能源汽車制造,因此進入了張波的視野,而他隨即提出的造車目標是:
力爭利用三到五年的時間,實現50萬輛的生產制造和集成供應能力,并逐步形成百萬輛級的創新汽車產業生態圈,實現帶動產值超過千億元。
這是個相當宏大的目標——2022年,特拉斯在中國的銷量也只是44萬輛。
而張波的底氣在于,魏橋在汽車輕量化上布局很早,成本也很低。
在汽車行業里,輕量化是個共同目標,其中,能取代鋼材的鋁合金,就是最主要的輕質化材料。
據國際鋁業協會測算,2025年國內車用鋁合金市場空間約為1362億元,2020-2025年年均復合增長率為17.1%。
早在張士平時代,魏橋就已經開始從電解鋁向鋁產品、鋁用品轉移。
從汽車用鋁、電子用鋁,到醫藥用鋁,以及各種包裝用鋁,魏橋越做越高精尖。據說,全球90%的蘋果手機殼體所用的鋁板材料,都來自魏橋。
2021年10月,魏橋汽車輕量化項目首臺全鋁車身下線并批量化生產,突破了10多項“卡脖子”關鍵技術,吸引了包括理想、蔚來、吉利等國內外20多家整車廠商到場見證。
在特斯拉的帶動下,輕量化技術開始向一體化壓鑄車身升級,這一步,魏橋也跟得很緊。
今年1月,魏橋旗下的山東宏燦大型一體化壓鑄項目正式開工建設,著力打造出全國第一條“鋁水-壓鑄-汽車制造-回收再用”的全新示范產業鏈。
作為“世界鋁王”,魏橋向下游造車產業鏈延伸,這有其合理的一面。而作為山東最大民企,地方政府給予的政策扶持,也給魏橋造車加了一道保險。
但這不意味著一馬平川。
汽車是工業制造中最復雜的行業,比如“押上人生所有的戰績和聲譽”的雷軍就直言:做智能汽車是一件很苦的事情。
何小鵬的吐槽則是:以前看別人做車覺得100億太夸張,自己跳進去才知道200億都不夠花。
和同行們比起來,魏橋的優勢,實在不算明顯。
依靠并購,魏橋已基本搭起了造車的上下游產業鏈,而它拿得出手的武器,仍集中在上游鋁業的車身輕量化。
但在整車制造成本中,車身的占比只有15%左右。特別是對電動汽車來說,成本最高的,是占比在40%-60%之間的電池。
魏橋當年能在電解鋁產業大殺四方,一個重要因素在于,電力成本占了整個產業成本的45%,而它則采用鋁電聯合體的方式,大大降低了生產成本。
相比之下,整車制造的成本構成,對魏橋發揮所長并不算友好。
如果靠輕量化、一體化壓鑄這兩張好牌,在汽車輕量化上“卷”成細分產業鏈第一,并不讓人意外。但僅以此就想在整車領域挑戰特斯拉、比亞迪、“蔚小理”等諸多品牌,似乎還差得多。
不過,夢想和現實中間的差距,可能正是傳奇故事的開端,特別是對于魏橋這個一路卷出來的“紅海之王”。
1999年9月,魏橋第一熱電廠建成投產,開啟了自建電廠之路。
很快,魏橋就接到淄博電網通知,要求其必須從大電網中解列。不僅如此,淄博電網還同時對鄒平縣政府提出了警告。
縣長親自找到張士平,告訴了他事態的嚴重性。
但是,不服輸的張士平當場表示,一定會爭口氣,變壓力為動力,同意解列。
到了2009年,因為利益沖突,魏橋與國家電網山東電力公司多次發生沖突,雙方一度從政府層面的“文斗”,發展到田間地頭的“武斗”。
武斗最激烈時,雙方參戰人數一度達到1000人。
當時,張波已經進入魏橋管理層,跟隨父親硬是在這種嚴苛的條件下,堅持十幾年,闖出了一個“魏橋模式”。
“這個事在別的地方辦不成,在山東就能辦成。”有業內人士如此評價。
對于“紅海之王”魏橋來說,將不可能變成可能,這可能就是它在造車牌桌上,最大的一張牌。
參考資料:
[1]《魏橋事件與電網改革》決策[2]《魏橋集團創始人張士平辭世,從出苦力到3000億企業掌門人》第一財經[3]《山東最大民企收購北汽制造,對青島影響幾何?》新青記[4]《如何搭上“雙碳”的順風車?汽車輕量化材料和部件的創業機會值得關注》昆仲資本[5]《70歲的他隱匿山東農村 締造了一家世界500強》財富雜志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