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有大行人民幣存款利率迎來又一次集中調整。
6月8日,工商銀行、農業銀行、中國銀行、建設銀行、交通銀行、郵儲銀行等先后更新了人民幣存款利率情況,活期、定期存款利率均有所下調,中長期定期存款下調幅度更大。在此之前,美元存款產品已經歷了一輪調降。
具體來看,活期存款利率從此前的0.25%下調至0.20%,2年期定期存款利率下調10個基點至2.05%,3年期、5年期定期存款利率均下調15個基點分別至2.45%、2.50%。這也意味著,國有大行人民幣存款掛牌利率已經全部降至2.5%以下,執行利率上限也正式告別“3時代”。
【資料圖】
從去年開始,銀行紛紛調低存款利率,以降低負債端成本。
2022年4月和9月,國有大行兩次集體下調個人存款利率。今年4月以來,山東、陜西、廣東、河南等多地中小銀行相繼調整定期存款利率;5月5日,渤海、浙商、恒豐三家股份行跟進“補降”;6月以來,中小銀行又開啟新一輪存款“降息潮” ,部分定存品種最高下調30個基點。
中長期存款利率為調整重點
盡管2022年以來,央行多次下調存款利率,但從上市銀行財報來看,銀行存款平均成本率不降反升——工農中建交5家國有大行2022年的存款平均成本率均有上升。
存款定期化是造成這一反常情況的主要原因,而這一趨勢在2023年開年以來并未得到緩解。
光大證券金融業首席分析師王一峰認為,2022年,銀行體系負債端呈現出一定的存款定期化傾向,一年以上存款增量占比明顯上升。2023年開年以來,受經濟復蘇走弱,居民消費和企業投資意愿較低,貨幣交易性需求仍然偏弱,企業與居民存款均繼續呈現明顯的定期化特征。
截至4月末,定期存款占境內存款的比重為53.2%,較年初提升2.1個百分點。其中,居民定期存款占居民存款、企業定期存款占企業存款比重分別為71.2%、67.8%,較年初分別提升3.1、1.9個百分點。特別對于頭部銀行而言,因核心負債占比更高,受存款定期化拖累更為明顯。
相應的,近年來上市銀行1~5年存款占比持續走高,存款端平均久期不斷拉長,由2019年末的7.3個月升至2022年末的9個月。
與此同時,市場上出現了定期存款利率明顯高于同期限國債收益率的反常現象。央行貨幣政策司司長鄒瀾4月在2023年一季度金融統計數據新聞發布會上披露,3年期、5年期的存款加權平均利率分別在3.1%和3.5%左右,這一水平仍高于流動性更好的同期限國債收益率近0.6個和0.8個百分點。
王一峰表示,這種價格走勢將造成一些問題。由于大型企業融資成本已顯著走低,甚至低至2%,這與中長端一般存款利率上限存在倒掛,可能造成資金空轉和金融機構資產負債表虛增。同時,在存款定期化加劇背景下,繼續激勵長期存款增加,推高銀行體系負債成本,這或削弱前期控制存款短端利率對銀行體系綜合負債成本帶來的改善效果。因此,“在存款定期化背景下調整存款利率的必要性增強。”
著力“保衛”凈息差
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日前發布的數據顯示,銀行業一季度凈息差為1.74%,較2022年四季度的1.91%下降0.17個百分點,再創歷史新低。
分類來看,國有大行為1.69%,較2022年四季度下降0.21個百分點;股份行降至1.83%,較2022年四季度下降0.16個百分點;僅民營銀行、外資行略有提升。交通銀行的凈息差甚至已經到了1.33%。
此前國信證券金融業首席分析師王劍經過測算后指出,1.68%的凈息差是銀行業“幾乎不留任何余地的底線”,1.8%是一個比較合理的凈息差,如果低于這一標準不利于銀行處置信用風險和完成資本內源性補充。
顯然,目前國內銀行業的凈息差水平已經非常接近這一“底線”。
中金公司研報指出,此次降息后,未來1-2年存款平均利率仍有約20bp的進一步降息空間(不包括此次降息),主要邏輯基于2020年以來銀行貸款利率已下行超過2017年的低點,而存款利率2020年基本持平,仍高于2017年水平約40bp;其中約15bp為存款定期化的影響,25bp為存款利率上行導致;2020年以來存款利率“剛性”、貸款利率下行導致銀行凈息差下降46bp。
上述研報認為,如果假設存款利率跟隨貸款利率調降,存款利率有望下調25bp回到2017年水平。其中,定期存款和企業活期存款下調空間較大(包括規范協定存款、通知存款、結構性存款、互聯網存款等“創新存款產品”)。在此假設下,不考慮存款活期化影響,估算能節約銀行負債成本約7000億元,正向貢獻上市銀行凈息差/營收/凈利潤17bp/8%/16%。 (本文首發鈦媒體App ,作者 | 蔡鵬程)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