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6日晚,敏芯股份(688286.SH)披露了募資預案,公司擬募集資金1.49億元,主要用于車用及工業級傳感器研發生產項目以及微差壓傳感器項目的研發與產業化。
公開資料顯示,敏芯股份成立于2007年,是一家以MEMS傳感器研發與銷售為主的半導體芯片設計公司,2020年登陸科創板。公司的主要業務集中在聲學傳感器、壓力傳感器和慣性傳感器領域。根據Omdia的統計,2021年MEMS聲學傳感器中MEMS芯片的出貨量,敏芯股份全球排名第三,產品廣泛應用于華為、傳音、小米、三星、OPPO、聯想、九安醫療、樂心醫療等知名的消費電子、醫療等行業客戶。
(資料圖)
但近年來,敏芯股份的凈利潤卻持續下滑。2022年,敏芯股份營業總收入為2.9億元,比上年同期下滑16.8%;歸屬于母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5477.89萬元,與上年同期相比下降540.91%,由盈轉虧。2021年,公司歸屬凈利潤同比下滑70.16%;2020年則下滑30%。
對此,公司解釋稱,整體利潤下降主要因為,主力產品MEMS聲學傳感器行業整體產能充足,行業競爭加劇,價格競爭更為激烈,部分產品的單價出現下滑,導致公司產品綜合毛利率下降。
鈦媒體APP注意到,以瑞聲科技、歌爾微和敏芯股份為例,近年來MEMS聲學傳感器相關業務毛利率均呈下降趨勢。瑞聲科技MEMS器件毛利率從2019年的27.54%降至2021年的15.15%,2022年綜合毛利率為18.3%;歌爾微MEMS聲學傳感器毛利率從2018年的31%下降至2021年的21.23%;敏芯股份的MEMS聲學傳感器毛利率則從2020年的35.03%下降到24%。
此外,敏芯股份還表示,由于公司產能擴張、客戶突破、新產品研發處于早期投入或前期驗證階段,相關投入效益未在當期體現;另外,公司近幾年因預期業務規模擴大以及為應對集成電路供應鏈市場產能趨緊而主動增加了備貨,但因近期終端市場變化,公司實際銷售出貨量不及預期,導致存貨增長較快,存貨周轉時間變長。報告期末,公司2022年度全年計提的資產減值損失為1867.72萬元。
可見,受到行業和公司經營等多重因素影響,敏芯股份正面臨著業績下滑的危機。值得注意的是,敏芯股份還曾與歌爾股份(002241.SZ)陷入專利糾紛之中。敏芯股份敗訴后,其核心業務MEMS聲學傳感器一直走下坡路,營收從2020年的2.9億元下滑到2022年的2.3億元。
因此,此次募資,敏芯股份把目光聚集到車用傳感器領域,公司表示,再融資項目的實施,將有助于公司把握電動汽車、工業級傳感器等領域的發展契機,擴大差異化競爭優勢,從消費類電子逐漸擴展汽車、微差壓等新賽道,為業務發展創造新的增長點。
鈦媒體APP了解到,車用傳感器是汽車計算機系統的輸入裝置,它把汽車運行中各種工況信息,如車速、各種介質的溫度、發動機運轉工況等,轉化成電信號輸給計算機,以便發動機處于最佳工作狀態。根據傳感器的作用,可以分類為測量溫度、壓力、流量、位置、氣體濃度、速度、光亮度、干濕度、距離等功能的傳感器,它們各司其職,一旦某個傳感器失靈,對應的裝置工作就會不正常甚至不工作。
但目前,中國汽車傳感器行業大部分市場份額由外資企業占據,國內的汽車傳感器企業規模普遍較小,產品種類相對較少,難以與博世、森薩塔、英飛凌、恩智浦、電裝等外資企業競爭。其中,博世在各類MEMS和雷達傳感器產品中力壓群雄,2021年銷售額達到788億歐元,同比增長10%,其中汽車板塊業務營收超過450億歐元,2021年在華銷售額約1280億人民幣,較2020年增長9.1%。此外,森薩塔、英飛凌、恩智浦、電裝等外資企業都具有較強的綜合競爭力,能夠覆蓋從芯片設計生產到傳感器產品的研發配套的產業鏈體系,且產品線齊全,為市場中第一梯隊。
而國內傳統汽車傳感器生產企業產品主要集中在濕度、溫度、光敏、壓力等傳感器市場,發展較為成熟的企業包括:保隆科技、華工科技、蘇奧傳感、日盈電子、騰龍股份等。在智能感知傳感器領域,中國企業的某些技術與國際領先企業相接近,如在攝像頭傳感器領域,歐菲光、舜宇光學技術全球領先;在激光雷達領域,速騰聚創、華為、禾賽科技在固態激光雷達領域研究取得突破性進展。
而對比國內的競爭對手來說,敏芯股份當前的市值相對較小,其從募資投產到成為新的業績增長極也尚需時間。不過,受到募資消息影響,截至7月7日收盤,敏芯股份漲4.38%,收盤價為63.69元,但距離其2020年上市初期的“高峰股價”249.05元跌幅仍超70%。(本文首發鈦媒體APP,作者|于瑩)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