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源自視覺中國
(資料圖)
8月30日,康希諾(688185.SH/06185.HK)發布2023年半年度業績報告,數據顯示,公司營收2590.78萬元,同比下降95.89%,歸屬于上公司股東的凈虧損為8.41億元,上年同期盈利1223.84萬元。
公司期內收入銳減的一個原因是新冠疫苗需求減少且產生退貨,在新冠疫苗之外,公司另外兩款已獲批上市的腦流產品開始放量,但銷售額全部用來沖減新冠疫苗的退款金額。
就在財報披露當日,康希諾也發布了2023年半年度計提資產減值準備的公告,稱集團新冠疫苗產品市場需求不及預期,未來新冠疫苗銷售具有較大的不確定性,同時考慮新冠疫苗相關存貨和長期資產的未來使用計劃,集團對存在減值跡象的存貨、應收退貨成本、預付賬款和長期資產計提資產減值準備,合計7.12億元,信用減值損失計提約2025.92萬元,合計提減值準備7.32億元。
8月31日,康希諾兩市低開,截至收盤,港股報23港元,跌5.15%,最新總市值56.91億港元,A股報73.36元,跌1.09%,最新總市值181.53億元。
新冠疫苗“大退貨”,投身CXO為藥企打工
2021年2月,康希諾的重組新型冠狀病毒疫苗(5 型腺病毒載體)(商品名:克威莎)正式上市;9月,吸入式重組新型冠狀病毒疫苗(5型腺病毒載體)(商品名:克威莎霧優)緊急獲批。這兩款產品推高了康希諾股價和業績。
受益于新冠疫苗的研發及成功上市,2021年4月開始,康希諾在資本市場一路走高,3個月時間A股股價沖至793.87元的峰頂,彼時市值達到1960.86億元。
而隨著新冠疫苗市場需求的大幅降低,康希諾也榮光不再,如今A股市值較高位已經蒸發1780.33億元。股市反應“先跌為敬”,但新冠疫苗之于業績的影響還在逐步釋放。
康希諾表示,自2022年末以來,隨著相關管控措施的調整,國內外新冠疫苗市場環境發生較大變化。 2023年5月,世界衛生組織宣布新冠流行疾病不再構成“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新冠疫苗需求量呈現大幅下降趨勢,新冠疫苗接種量持續降低,同時,由于新冠病毒XBB變異株已成為國內主要流行株,集團新冠疫苗產品的銷售及接種受到較大程度的影響。
上半年,康希諾新冠疫苗產品銷售收入約3556.89萬元,同比下降約94.26%,上年同期約為6.19億元。
市場需求減少、銷售額大降的同時,康希諾稱,考慮到市場環境及流行毒株的變化,集團預計部分已售出的新冠疫苗產品將因無法在效期前實現接種而發生退回,集團對該退回金額進行合理估計,于報告期內沖減新冠疫苗產品銷售收入約2.37億元。
今年4月份,康希諾子公司上藥康希諾被曝因外部市場環境變化(主要為新冠疫苗需求量降低)而停產。康希諾位于上海寶山的子公司上藥康希諾被曝因外部市場環境變化原因而停產。上藥康希諾的生產基地主要包括兩條生產線,分別為腺病毒載體疫苗1號生產線和2號生產線。腺病毒載體新冠疫苗克威莎就產自該工廠。
上藥康希諾由上海醫藥(601607.SH/02607.HK)與康希諾合資成立,在今年的半年報中,康希諾、上海醫藥都對其計提了減值準備:康希諾對上藥康希諾計提固定資產及在建工程減值準備3.25億元;上海醫藥稱,期內扣非后歸母凈利潤為21.99億元,剔除上藥康希諾影響后的扣非后歸母凈利潤為26.66億元,以此計算,公司對上藥康希諾計提資產減值準備對凈利潤造成的影響約為4.67億元。
值得注意的是,對于新冠疫苗的投入,康希諾至今還未停下腳步。
數據顯示,康希諾新型冠狀病毒mRNA疫苗項目上半年投入4942.87萬元,該項目已累計投入2.51億元,截至報告期末,該產品已完成臨床Ⅱb期試驗。
另外,上藥康希諾項目報告期內增加在建工程金額1447.12萬元,但這筆錢或許沒有用在新冠疫苗項目上。
需要指出的是,上藥康希諾在生產新冠疫苗之外,自今年以來一直在利用疫苗生產基地中現有產線及生產工藝技術提供并拓展CMO、CDMO服務,同時,除承接CMO或CDMO服務外,還計劃通過產線的技術改造用于其他產品的開發和生產。
財報發布之前,康希諾在8月8日公告稱,與阿斯利康(AZN.US)簽署了《產品供應合作框架協議》,其將向阿斯利康提供合同開發和生產服務以支持后者的mRNA疫苗項目,康希諾也加入了“下海”做CDMO代工的生意大軍。
這一合作公布次日,康希諾A股現接近20cm漲停,市值跟漲近40億元。不過,關于這一項合作之后,未來會否重啟上藥康希諾的廠房,康希諾方面此前予以否認,“承接業務的不是同樣的一個工廠主體。”
康希諾方面也表示,與阿斯利康的合作目前還沒有明確的具體合作項目,該協議暫時不會對公司2023年的業績產生巨大影響。要看短期的業績發展方向,還是要聚焦于康希諾的非新冠疫苗產品。
腦流產品大放量,但難撐起大局
就在兩款新冠疫苗獲批的2021年,康希諾的二價腦膜炎球菌多糖結合疫苗MCV2(商品名:美奈喜)在6月獲得藥品注冊證書,四價腦膜炎結合疫苗MCV4(商品名:曼海欣)在12月獲得藥品注冊證書。
報告期內,這兩款腦流結合疫苗終于放量增長,合共收入約2.23億元,上年同期約為1061.81 萬元,同比增長1996.88%。具體來看,2023年第二季度,兩款疫苗營收約1.46億元,第一季度約7599.83萬元,環比增長約92.96%。
其中,MCV4曼海欣是中國首個腦膜炎球菌四價結合疫苗產品,該產品的上市縮小了中國在這一領域與發達國家的差距,填補了中國在該領域高端疫苗的空白。截至2023年6月末,除西藏外,MCV4完成了全部省級準入。
除曼海欣外,目前中國的四價腦膜炎球菌疫苗均為MPSV4產品,其存在接種年齡限制。曼海欣適用于3個月至3歲(47個月)的兒童。今年6月,曼海欣獲得批準在7-59周歲人群中開展臨床試驗,以滿足青少年及成人流腦疫苗市場需求。
資本市場對這款產品的上市寄予厚望,但產品此前表現很不盡如人意。
在今年6月30日的股東大會上,就有投資人問到,“我記得2年前,崔總(公司董事會秘書崔進)說明年的銷售額是10個億,你們每一次給的銷售預期指引都沒達到,我不知道你們是怎么反思這個問題。”
彼時,康希諾首席商務官王靖表示,曼海欣在2022年6月30日拿到第一個批簽發,距今正好一年,可以做市場推廣活動。但很遺憾的是,2022年的下半年遇到疫情封控,使得團隊無法像正常的新產品上市一樣做推廣工作,到今年春節結束后,所有團隊封控解除,才開始真正放開手去做市場推廣。
還有一個插曲是,康希諾曾將曼海欣的獨家推廣權交于輝瑞(PFE.NYSE),不過該合作在去年6月終止。推廣協議終止后,康希諾商業化團隊將負責MCV4的國內外市場策略、營銷活動規劃與執行。這也體現在康希諾增長的銷售費用上。
2023年上半年,康希諾銷售費用為1.29億元,同比增長44.93%。公司對于銷售費用的增長解釋稱,主要系報告期內公司為持續推廣流腦疫苗產品增加營銷活動所致。2022年,其銷售費用為2.67億元,同比增長151.95%。彼時,公司解釋稱,主要系公司銷售人員增加,同時為持續推廣疫苗產品增加營銷推廣所致。2022年公司銷售人員由2021年232人增至344人。
此前,康希諾在調研活動中表示,公司總計約有千人的銷售團隊專注于曼海欣的銷售推廣工作,其中,自營銷售團隊約300人,覆蓋主要一、二線城市,推廣商團隊約700-800人。
據《每日經濟新聞》援引東興證券醫藥行業分析師胡博的新測算,假設新生兒人口約1000萬/年,曼海欣定價參考我國香港特區、美國同品種價格的50%-60%,假設450元/劑、取3針免疫程序,該產品2023年創收有望達13.50億元。
曼海欣的銷售額能否在2023年達到10億級別,從半年報表現來看,可能很吃力。當下,市場只能寄希望于曼海欣的繼續放量,但以這款產品為業績引擎的康希諾,注定很難再“大紅大紫”,這是所有分食新冠紅利的企業共同面對的問題。
(本文首發于鈦媒體App 作者丨楊亞茹 編輯丨孫騁)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