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聞 評論員 朱浙萍
視覺中國資料圖
近日,有觀眾反映,花790元購買蔡依林上海演唱會門票,卻因為座位處于視野盲區,幾乎全場看不到明星本人。話題沖上熱搜,引發相同遭遇的觀眾集體吐槽。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今年隨著演出市場復蘇,各種演唱會行情火爆,票價高企的同時,觀眾卻沒有享受到升級的服務,不少演唱會因為“體驗感差”被罵上熱搜。
演唱會“聞聲不見人”不是個案。今年5月梁靜茹上海場演唱會,有歌迷花千元買到的卻是“柱子票”。張韶涵、劉若英等多位明星演唱會都出現了視野被遮擋的問題。
8月2日,針對網購演出票務出現的亂象,中消協就點名批評了各種“柱子票”“墻根票”,要求進行規范。
現在不少演唱會出票,按區域總體定價,觀眾買了以后,提前并不知道具體座位,有點類似開盲盒。但開盲盒是讓人驚喜,不是讓人堵心的。
對于部分處于視覺盲區的座位,如果主辦方走點心,就不該拿來出售,或者至少要提前說明情況或打折出售,把選擇權交給觀眾。
從法律上看,如果事先不給出說明卻以同等價位出售,便涉嫌侵犯消費者的知情權和選擇權。從情感上講,也讓熱切期待與偶像近距離互動的粉絲們,內心很受傷。躲過了黃牛的“明槍”卻躲不過遮擋票的“暗箭”,粉絲的愛也禁不起消耗。
今年演唱會“幺蛾子”真不少。就拿剛結束的TFBOYS十周年演唱會來說,前有黃牛叫價200萬出售前排票;后有入場秩序混亂,粉絲為搶位置斗毆,還有強實名驗票名不副實、各種“內部票”疑云,怎一個“亂”字了得,讓觀眾體驗感大打折扣。
另外,不少演唱頻頻因為座椅太臟、場館太熱、情侶位置隔著走廊等各種bug上熱搜,也讓人費解,這些bug難道不是稍微“用心”就能避免的嗎?
忽視觀眾體驗、明顯不走心的背后,是一些主辦方急于“回血”“掙快錢”的心態。面對激增的觀演需求,主辦方排隊“官宣”、扎堆開票,有的項目提前半年以上、沒有籌備好就急著開票,甚至直接把優質座位預留給黃牛。
在疫情三年演出停滯后,主辦方急于回本的心情可以理解,但如果只是“租一個場子,賣一批高價,吃一波流量”,卻以犧牲觀眾體驗為代價,那就陷入了一次性消費的黑洞。從“一票難求”到“貨不對板”,消費者花了高價卻不斷踩坑,很容易影響后續的消費決策與頻次,尤其會嚇走那些才開始嘗試線下觀演的群體。
尤其在互聯網時代,一個看似小bug也會被放大數倍。這種短視做法,透支的不止是觀眾的熱情,最終傷害的,還是整個行業的口碑和演出市場的前景。
另外,從不斷增多的維權投訴來看,群眾的文化消費需求在不斷升級,維權意識也在增強,不會甘心當“大冤種”。主辦方也要跟上這種變化,清晰了解受眾需求,及時恰當處置糾紛。
當下,我國正在多措并舉擴內需、促消費。今年以來,各行業都在實現消費復蘇,這些被釋放或被激發的需求,不應該成為短期圈錢的機會。面對來之不易的增長需求,更應該慢慢耕耘,以優質產品和創新服務,精心呵護消費者的熱情和信心。監管部門也應該及時出手,督促市場規范有序,讓消費者敢于消費、開心消費。
“轉載請注明出處”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