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本報訊(記者 侯愛敏 實習生 樊文鑫)昨日舉行的第三屆中國自由貿易試驗區發展論壇,發布了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編制的《中國自由貿易試驗區發展報告2023》,《報告》從綜合發展、制度創新兩方面,全面總結了2022年自貿區建設成就。這也是該《報告》連續第五年發布。
《報告》指出,2022年,面對紛繁復雜的國內國際形勢和各種風險挑戰,各自貿試驗區建設推進工作有新力度、復制推廣工作有新進展、開放型經濟發展有新亮點、產業高質量發展有新模式、服務國家戰略建設有新作為,充分發揮了改革開放排頭兵的示范引領作用。
自貿試驗區建設圍繞經濟高質量發展面臨的新形勢、新使命、新要求,在國家和地方層面出臺了一批高水平的政策制度體系,利用自貿試驗區創新優勢先行先試,為我國更好應對發展形勢變化探索經驗。各地自貿試驗區復制推廣工作機制更加優化,為更好釋放自貿試驗區改革紅利奠定基礎。
《報告》透露,去年全年,21家自貿試驗區實際使用外資2225.2億元,占全國的18.1%;實現進出口總額7.5萬億元,同比增長14.5%,占全國的17.8%。部分自貿試驗區在貿易投資方面,已經成為全省外貿發展的重要承載平臺。21家自貿試驗區實際使用外資中,高技術產業實際使用外資863.4億元,同比增長53.2%。
在制度創新篇,《報告》搜集了各自貿試驗區2022年以來的537項創新成果,其中,投資領域107項,貿易領域131項,金融領域54項,全過程監管70項,產業開放發展62項,要素資源94項,跨自貿試驗區合作19項。
《報告》認為,2022年,自貿試驗區已經成為我國爭取全球經濟治理制度性權力的重要平臺,推動我國從全球治理的旁觀者、跟隨者,向參與者、引領者轉變,為維護和拓展我國發展利益作出重要貢獻。《報告》還就自貿區產業高質量發展、服務國家戰略建設等內容進行解讀。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