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隨著供需變化,土地的重要性將下降
二、城市形態不正常,實際是用地不正常
土地的調整跟城市形態的調整,可能是整個“十四五”期間的重點。
(資料圖片)
中國未來的城鄉關系實際上是三重關系,城市、城市延伸帶和村莊這個鏈條之間的關系。城市要做的是調整升級它的內容,而真正發展的主要空間是在城鄉延伸帶。城市形態的變化,是要靠土地結構調整來推動的。
比如,工業占地那么高,大量市政基礎設施的土地占比也很高,但是包括居住、生活、綠化等空間的占地比例又那么低。
要想整個城市的形態像個樣,土地的結構就要調到正常形態。這里就需要很多政策跟進,怎么樣把工業用地調整為其他用地,比如調整為居住型、社會型、產業企業升級型、綠化型等等,通過土地的結構優化來促進城市形態的改變。
我們看到,現在很多城市形態出問題,城市形態不正常,實際上是用地不正常。
第一點,是要加強市場化土地供應機制在土地配置中的作用。工業用地不按市場價供給,就會修建一大片園區。很多地方出現“鬼園區”,就是政策優惠“助推”了園區大力建設,不跟實際走、不按市場走。
基礎設施的土地占比也是這樣,低價征地、低成本供地,當然也存在著鋪張浪費的現象。所以,想要用土地結構的變化來促進城市形態的改變,第一點就是加強土地的市場化配置。
第二點,政府規劃在整個土地利用中的約束作用要增強。早前,整個規劃的約束功能之所以弱,是因為沒有規劃到位。當土地市場機制開始起作用,整個規劃同時也要加強約束。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應該是通過規劃來做,不能再通過政府強制來做。
第三點,城市以外區域的土地保障要到位。我們原來的建設用地都配給了城市,接下來要考慮的,是城鄉延伸帶的土地怎么保障和供應,還有活態的村莊土地如何保障?
把鄉村納入城市體系,鄉村形態的變化就屬于都市圈范疇,這些城市以外區域的產業發展,都涉及到整個土地的供給變化,要保證鄉村一定比例的建設用地。
所以,城鄉空間的用地配置要發生重大變化,不能把地全部配置給城市,城市以外的區域應該也要保證適度的配置。
(作者系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黨委書記兼院長;鄉村發現轉自:城市進化論 微信公眾號)
覺得好看點個【在看】再走吧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