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到批文兩個多月后,鈞達股份(002865.SZ)終于完成定增。
6月6日晚間,鈞達股份披露定增結果,確定本次發行價格為100元,募集資金總額27.76億元。本次發行對象最終確定13家,其中UBS AG、華夏基金等獲配。據了解,本次募集資金擬用于收購江西省上饒市捷泰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下稱:捷泰科技)49%股權、高效N型太陽能電池研發中試項目及補充流動資金及償還銀行借款。實際上,自從鈞達股份剝離原主營的汽車配件業務,并購捷泰科技轉型光伏之后,其股價從2021年2月底20元左右開始,一路飆漲到2022年11月9日的190.27元高點,成為去年光伏賽道里最靚的仔。
(相關資料圖)
但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以來鈞達股份股價一路震蕩下行,甚至連2022年年報業績暴增利好都沒能阻擋其往下的腳步,直到近期股價才開始有所反彈。截至6月7日收盤,股價報收于120.91元,下跌3.05%,總市值240億元。
收購光伏企業,開啟轉型之路
鈞達股份成立之初主營業務為汽車塑料內外飾件,并擁有與整車廠同步設計開發、模塊化供應的能力,也具備設計驗證、工藝開發、產品制造的完整塑料內外飾件配套能力。經過多年發展,鈞達股份于2017年在深交所掛牌上市。
而登陸資本市場之后,由于汽車行業已進入存量競爭階段,整個行業出現增長乏力,進而使得公司凈利潤受到影響,并出現連年下滑。2018年—2020年,公司分別實現凈利潤4183.17萬元、1722.71萬元和1354.6萬元。
此外,因為缺乏業績支撐,鈞達股份股價表現也非常低迷。上市之后,股價沖高至28.94元后,便開始一路震蕩往下,并在2020年2月4日創下8.35元的新低。由于行業不景氣、業績增長承壓、股價處于下行通道,當時的鈞達股份,幾乎難有亮點可言。面對如此窘境,苦不堪言的不只是投資者,鈞達股份也是非常無奈,于是公司在2021年便開啟轉型之路。
眾所周知,2021年光伏行業非常火熱,讓不少本不相干的上市公司也躍躍欲試。為趕上光伏這趟“班車”,鈞達股份自然是加足馬力,奮起直追。
2021年2月,鈞達股份向上饒市弘業新能源有限公司(以下稱“弘業新能源”)增資1.5億元,增資后將持有弘業新能源12%股權,成為其第三大股東。這是鈞達股份進軍光伏的“第一步”。
2021年6月,鈞達股份披露重大資產購買報告書草案等公告,擬現金收購上饒市宏富光伏產業中心(有限合伙)(以下稱“宏富光伏”)以及上饒市展宏新能源科技中心(有限合伙)(以下稱“上饒展宏”)持有的捷泰科技51%股份,成為其最大控股股東;而上文所說的弘業新能源,就是捷泰科技的控股子公司。
重組草案顯示,公司擬通過江西產交所以支付現金的方式受讓宏富光伏持有的捷泰科技有限公司47.35%股權,交易金額約13.31億元;同時通過協議轉讓方式受讓上饒展宏持有的捷泰科技3.65%股權,交易金額約1.03億元。
然而截至2021年3月末,鈞達股份的貨幣資金余額僅為2.03億元。那么收購的錢從哪里來?據了解,鈞達股份收購捷泰科技51%股權的是通過“借錢”——在14.34億元交易總對價中,有6億元為股東借款,6億元為并購貸款,剩余2.34億元為公司的自有資金和其他自籌資金。
此次收購完成后,捷泰科技自2021年第四季度起納入公司合并報表范圍。雖然轉型光伏后使得公司營業收入增加,但凈利潤卻依舊是虧損。數據顯示,2021年公司實現營業收入28.6億元,同比有所增加,而凈利潤為-1.34億元。
值得一提的是,收購捷泰科技讓公司的資產負債率也有所提升。2019年—2021年,鈞達股份負債總額分別為9.21億元、8.1億元、44.1億元,資產負債率分別為50.04%、43.59%、73.33%。
嘗到收購甜頭,二次購買溢價超20億元
受益于光伏市場高景氣度,捷泰科技業績大幅增長,使得公司盈利能力也得到提升。數據顯示,2022年上半年,捷泰科技實現營收39.44億元,同比增長127.25%。
或許是嘗到光伏行業甜頭,鈞達股份擬全資控股捷泰科技。2022年6月,公司披露重大資產購買暨關聯交易報告書草案,收購捷泰科技剩余49%的股權。交易草案顯示,鈞達股份擬通過江西產交所,以支付現金的方式受讓宏富光伏持有的捷泰科技33.97%股權,交易金額為10.53億元;通過協議轉讓方式,受讓蘇泊爾集團持有的捷泰科技15.03%股權,交易金額為4.66億元,合計交易總金額15.19億元。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交易預計構成關聯交易。因為上饒產投為交易對方宏富光伏執行事務合伙人之間接控股股東,與宏富光伏同受上饒經開區管委會控制,根據實質重于形式的原則,宏富光伏亦構成鈞達股份關聯方,并且上饒產投為鈞達股份持股5%以上的股東。而蘇顯澤為交易對方蘇泊爾集團控制人并擔任執行董事,并持有鈞達股份5%以上股份,亦構成鈞達股份關聯方。
同時,本次收購標的公司捷泰科技的交易作價溢價較高,也引起市場廣泛關注。交易作價對應標的公司捷泰科技100%股權估值為31億元,較2021年末標的公司歸屬于母公司所有者權益溢價20.12億元。
高溢價收購之下,本次交易對手方宏富光伏、蘇泊爾集團均未對本次交易作出業績承諾。對此,深交所要求鈞達股份說明本次交易未設置業績承諾的原因及合理性,以及公司在本次交易中采取的保護上市公司利益的具體措施。
雖然是高溢價收購,有點“豪賭”的成分,但是從結果來看,鈞達股份好像賭對了。4月28日,鈞達股份發布2022年年報,公司實現營業收入115.95億元,同比增長304.95%;歸母凈利潤7.17億元,同比增長501.35%,同比扭虧為盈。其中,捷泰科技對鈞達股份的業績增長貢獻巨大。2022年公司主營業務中,光伏電池片收入111.02億元,同比增長576.17%,占營業收入的95.74%。
捷泰科技成色如何?
據悉,捷泰科技前身為江西省展宇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是國內最先進的太陽能光伏電池片生產商之一,其2019年電池片出貨量位列行業前五。其主打產品為大尺寸(182mm&210mm)單晶PERC電池,轉換效率高達23.5%,產品性能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截至2022年6月,捷泰科技產能規模突破8.8GW,產能規模僅次于通威股份和愛旭股份。
不過,數據顯示,捷泰科技的業績波動極大。2019年、2020年和2021年一季度,捷泰科技分別實現扣非后凈利潤為6131.92萬元、-5856.16萬元、2463.2萬元。
進一步分析捷泰科技收入可發現,其對第一大客戶的依賴值得警惕。2020年-2021年,捷泰科技前五大客戶占當期銷售收入比例高達73.55%和70.92%。其中,晶科能源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晶科能源)作為第一大客戶,占比為44.02%和40.92%。值得一提的是,捷泰科技的部分客戶是貿易商,向捷泰科技采購的部分電池片也最終銷售給晶科能源。 在上述報告期內,晶科能源還是捷泰科技的第一大供應商。捷泰科技向晶科能源采購占當期采購總額比例為30.59%和30.21%。對于晶科能源同時為標的公司第一大客戶和第一大供應商,深交所在重組問詢函中也予以關注。根據要求,鈞達股份需要說明捷泰科技向晶科能源銷售、采購產品的具體情況,說明部分產品通過貿易商間接銷售給晶科能源的原因。
與此同時,捷泰科技的一些財務指標也難言健康。截至2021年3月底,標的公司資產負債率為67.8%、流動比率0.87、速動比率0.72,其中應付票據6.6億元、應付賬款4.83億元、長期應付款6.67億元。對此,重組問詢函要求說明捷泰科技資產負債率較高的原因,與同行業可比公司進行對比說明是否存在明顯差異及其原因,以及是否存在流動性風險等。
除此之外,捷泰科技未來的發展,亦存在諸多不確定性。
從產業鏈上看,捷泰科技處于電池環節的中游地位,受上游硅片價格及下游組件廠商需求影響大,承擔著雙重壓力。研報顯示,目前在龍頭組件企業紛紛增強垂直一體化背景下,電池片企業利潤已被嚴重壓縮。以電池片出貨量排名全球第二的愛旭股份為例,2021年在營收154.7億元,同比增長60.09%的基礎上,歸母凈利潤依舊虧損1.26億元。
從行業上看,近年來市場上投資N型TOPCon的廠商熱情高漲,一時間各大廠商爭相上馬TOPCon電池及組件項目,掀起了TOPCon迭代、擴產熱潮。此舉不僅使得行業競爭加劇,而且還可能會面臨產能過剩。
對于光伏行業產能是否有過剩風險這個問題,在今年第十六屆(2023)SNEC大會上,隆基綠能創始人、總裁李振國表示,從終極形態上來看,光伏行業的市場規模會非常大。但是階段性產能過剩的局面隨時可能會發生。(產能過剩)可能是下個月,可能是下個季度,也可能是下半年。甚至當然也有可能是到明年才會發生,但越發生得晚,可能下一輪過剩的程度就會越強。
如果未來產能過剩,那么捷泰科技其銷量與毛利率是否存在不及預期的風險,進而對鈞達股份的經營業績造成不利影響?針對這一問題,鈦媒體APP致電鈞達股份詢問,但未能撥通電話,截至發稿公司方面亦未進行回復。(本文首發鈦媒體App,作者|翟智超)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