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末,隨著華廈眼科、何氏眼科、普瑞眼科等民營眼科連鎖醫院陸續上市,A股的眼科醫院板塊也告別了愛爾眼科一家獨大的局面。
而隨著這幾家公司的年報及一季報發布完畢,其各自的發展狀況、業績優劣也再次引發投資者關注。
近日,華廈眼科(301267.SZ)披露了投資者關系記錄表,其中提到年報電話會議中,公司曾表示考慮與海外生產廠家合資建立OK鏡生產基地,有投資者就在上述活動中問道,現在國內獲批的OK鏡已經10多家了,競爭日趨激烈,為什么公司還要向上游器械擴展呢?
(相關資料圖)
華廈眼科回復稱,公司積極關注海外眼科上游器械、耗材等領域的并購或合作機會,形成上下游產業鏈聯動,進一步提高經營效率,確保供應鏈安全,增強抵御經營風險能力。另外,公司自上市以來穩步推進戰略規劃布局。
作為國內眼科全科診療服務體系先行者,未來3年, 公司將堅持“內生增長+外延并購”發展戰略,快速完善國內眼科服務機構布局。同時,在持續提升眼病診療水平的同時, 加快消費醫療業務增長步伐,確保實現既定業績增長目標。
藍圖規劃很宏大,但就在本月,河北省醫械采購中心公示一批醫藥耗材集采擬中選結果,用于青少年近視防范的角膜塑形鏡(即OK鏡)也在其中。中標公司中,包含A股上市公司歐普康視(300595.SZ)、愛博醫療(688050.SH)、昊海生科(688366.SH)等,按照過往集采慣例,未來OK鏡的零售價格很可能將大幅降低,而企業超高的毛利率或也將難以為繼。
01、業績增速低于行業中位數
今年一季度,華廈眼科實現營收9.31億,同比增長15.1%,歸母凈利潤1.5億,同比增長34.01%。這個業績看起來不錯,但細究之下,歸母凈利潤增長幅度超過營收增幅,主要系本期經營規模擴大,營業收入增加,凈利潤相應增加;同時,公司提高募集資金使用效率,產生的理財收益和利息收入增加較多所致。公司投資收益本期金額1804.57萬元,較上年同期增長683.91%,主要系公司募集資金購買的結構性存款理財產品到期產生投資收益所致。
橫向對比來看,在A股已經上市的幾家眼科連鎖醫院中,華廈眼科的絕對規模遠遠比不上愛爾眼科,高于何氏眼科和普瑞眼科,處于中游位置。
不過論營收和凈利潤增速,華廈眼科則低于行業中位數。據wind數據,行業的營收增速中位值是23.75%,凈利增速中位值是75.92%。
通常來說,一家眼科連鎖醫院的持續增長能力要看兩大要素,一是企業是否能突破單一區域市場,打開新的增長空間;二是業務結構是否具備高毛利率,而不受醫保控費影響的強消費屬性業務通常毛利率更高。
在這兩個維度上,華廈眼科都處于行業靠后的位置。在區域市場拓展方面,2022年財報顯示,華廈眼科收入高度依賴華東區域,收入占比為73.19%。
更值得擔憂的是,即使在華東區域,華廈眼科也已快失去優勢,該區域收入絕對值即將被愛爾眼科追平。
對比兩家公司財報數據來看,愛爾眼科華東區域收入由2021年的20.81億元上漲至2022年的23.08億元,增速為10.91%;而華廈眼科在該區域的收入增速僅為5.35%。
從業務構成來看,基礎眼病如白內障、青光眼、斜視、小兒眼病等多種常見眼科疾病的治療,屬于公共醫療保險計劃保障范疇,即受醫保控費影響;而屈光矯正、近視防控以及提供視光產品及服務也就是通常所說的消費眼科服務,由于不受醫保控費影響,相對毛利更高。
因此,消費眼科業務占比越高,業績增長空間也就越大。但華廈眼科的消費眼科業務占比,在A股上市眼科醫院中排名墊底,僅為45.46%。而愛爾眼科、普瑞眼科、何氏眼科的這一比值分別為62.79%、71.31%、58.07%。
從公司近期公開發言看,公司也有計劃加強在消費眼科服務領域的布局,如開設獨立的屈光中心等。
但有時候計劃趕不上變化快,公司剛宣布有計劃與海外OK鏡生產商合資建生產基地,但這一市場本就玩家眾多,除了前述中標集采的上市公司外,還有美國的歐幾里得、韓國的露晰得等占據較大市場份額。
眼下OK鏡也開始納入集采了,未來這一市場的競爭勢必更加慘烈。
02、外延式擴張須警惕商譽減值風險
華廈眼科近期還在業績說明會上表示,公司將進一步發展門店連鎖網絡覆蓋,加大青少年眼健康教育和近視防控支持力度,推動眼視光業務快速增長等。這也意味著,公司很可能走上一條靠并購迅速做大規模的擴張之路。
參考愛爾眼科的擴張路徑,華廈眼科如果想要在全國更多區域開設新的連鎖醫院或屈光中心等機構,要么自己新建,要么通過收購快速實現規模擴張。
但前者需要投入大量的新建成本和時間周期,且可能增加大量固定資產并帶來后續的固定資產折舊等一系列問題,并且新建醫院通常還有早期的經營虧損問題。而收購則可能帶來巨額商譽,形成未來的減值風險。
不過,不論華廈眼科規劃了怎樣的擴張戰略、如何權衡兩種擴張路徑的利弊,但首先擺在公司眼前的,是擴張的資金問題。
不論新建或收購門店,都需要投入大量資金。公司截至2023年一季度末,賬面有近30億貨幣資金,交易性金融資產11.8億。但據wind數據,在2022年末,公司賬上的企業自由現金流為-22.17億,到今年一季度有所改善,為14.5億,這也意味著公司扣除各項必要開支后,能夠自由支配的現金流并不充裕,甚至一度處于嚴重失血狀態。如果大舉擴張,對公司的資金籌措能力無疑是一大考驗。
而據公司2022年年報,截至2022年12月31日,華廈眼科商譽賬面余額為1.84億元,商譽減值準備為1.24億元,這一計提比例明顯不低。隨著公司對外并購的步伐加快,商譽也勢必日益增高,屆時投資者也需要密切關注公司商譽變動情況,以警惕由于商譽減值帶來的風險。
另外,眼科連鎖醫院對外擴張還面臨著一個行業性的難題,即眼科醫生的短缺。據國家衛健委發布的《中國眼健康白皮書》,中國的眼科醫生數量嚴重不足,截至2020年僅有不到五萬名注冊眼科醫師,且他們大多分布在公立眼科醫院。
而據華廈眼科2022年年報,公司已有黎曉新教授、葛堅教授、劉旭陽教授和趙堪興教授 4 位專家獲得“國之名醫”殊榮。劉祖國教授獲第22屆獲吳階平-保羅·楊森醫學藥學獎。謝立信教授、孫興懷教授、黎曉新教授、趙堪興教授、葛堅教授、劉祖國教授6位專家榮膺亞太眼科學會年會“2022年度亞太最具影響力眼科醫生100強”。號稱“在公司具有國際影響力眼科學界專家組的領導下,公司擁有一支具備專業背景和豐富臨床經驗的醫生隊伍。”
不過,據公司2022年年報,截至報告期末,華廈眼科已在國內開設57家眼科醫院、23家視光中心;而醫療人員數量為1877人,平均每家眼科醫院約33人,如果再分攤到視光中心,這個數量會更低。
雖然公司表示有多項針對人才培養的計劃,但眼科醫生的培養和臨床經驗的積累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并非一兩年就能完成。隨著對外擴張的提速,眼科醫生的來源也將是華廈眼科的長期挑戰。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