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動力電池行業的龍頭,寧德時代的影響力和關注度已經超出一家企業的范疇,其一舉一動都實時撥動著各方心弦。
近日,寧德時代消息頻出,公司稱為更好地吸引與保留公司所需優秀人才,支持員工實現安家樂業,公司擬為員工提供無息借款,可用于購房等方面;同時,公司還宣布擬使用不超過78億元閑置募集資金進行現金管理,以及收到公司董事、副總經理吳凱書面辭職報告。鈦媒體APP注意到,實際上,在公司宣布給員工提供無息借款之前曾有媒體爆出部分員工因加班減少而引起收入下降選擇離職的消息;而公司董事、副總經理吳凱辭職后仍繼續擔任公司首席科學家,同時將擔任公司電化學儲能技術國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此舉或是傳遞公司將培育儲能為第二增長曲線的信號;2022年公司營收雖然破3200億元,但是這背后卻是債臺高筑,而投資機構目前對其也產生了分歧。
【資料圖】
豪擲6.26億無息借款,此前卻傳出工人“跑路”
根據6月21日公司公布的《員工借款管理辦法》規定,借款人應符合以下相關條件,與公司或子公司或分公司簽訂勞動合同且通過試用期的正式員工;申請借款前績效為合格;借款期限內員工須在公司或子公司或分公司就職;無不良個人征信記錄、未被人民法院列為失信被執行人等。同時,公司還規定,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及其控股子公司、持有公司5%以上股份的股東等《深圳證券交易所創業板股票上市規則》規定的關聯方,不得申請此次的無息借款。
至于借款用途,需員工本人在工作單位所在地級市或直轄區范圍內購置自住商品房或經公司總經理認定的其他特殊借款情形。而借款額度,公司可向員工提供的借款總額度限額為公司最近一期經審計凈資產的0.3%。截至今年一季度,公司凈資產為2087.2億元,若按照凈資產的0.3%計算,意味著寧德時代將拿出6.26億元給員工無息借款。
對此,有金融行業人士認為,企業在員工安居樂業上確實要多作考慮,之前一些互聯網科技企業在支持員工購房上也嘗試過借款的方式,效果是好的,但范圍有限。據不完全統計,2023年以來,已有近20家A股公司計劃無息貸款給員工買房。
對于寧德時代給員工無息借款買房的舉動,有業內人士對鈦媒體APP表示,其最主要還是因為公司不差錢。今年一季報顯示,公司實現凈利潤98.22億元,同比增長557.97%。此外,公司不差錢還體現在一份《關于使用部分閑置募集資金進行現金管理的議案》之中。公司表示,為提高資金使用效率,實現公司與股東利益最大化,董事會同意公司在確保不影響募集資金投資項目建設的情況下,使用不超過78億元(含本數)閑置募集資金進行現金管理,投資安全性高、流動性好的保本型存款產品。
不過,值得一提的是,寧德時代在發布員工無息借款公告之前,曾傳出公司有部分員工因加班減少而引起收入下降選擇離職的消息。4月20日,有媒體報道稱,在對30名來自寧德時代旗下不同地區工廠的一線工人調查了解到,工廠以增加休息天數、輪班次數的方式減少工人工作時長,導致工人沒活干、沒班加、收入減少,且有部分工人因加班減少收入下降而離職。
雖然寧德時代沒有對此作出回應,但上述內容似乎并不是空穴來風。因為寧德時代在一次投資者調研活動當中表示:“新能源汽車行業一季度銷售情況逐月好轉,公司銷量大于產量有助于庫存的降低。”
同時,從公司2022年年報數據來看,公司存貨也確實是出現突增。2022年公司存貨超766億元,對比2021年數據接近翻倍。由此可見,寧德時代在今年第一季度可能正處于清庫存階段,對于加大當期產量的確沒有太強烈的需求,這或許也能夠更加合理解釋上述“工人加班時長縮減”的情況。
動力電池產能過剩,高管辭職或意在培育儲能為第二增長曲線
此前,摩根士丹利“唱空”公司的邏輯,就是劍指動力電池行業的產能過剩。而緊隨其后,長安汽車董事長、黨委書記朱華榮在國內某車企論壇上,也強調“當前動力電池產能嚴重過剩”的問題。據他的觀點,到2025年中國也只需要1000GWh—1200GWh的動力電池產能,但目前行業產能規劃已經達到4800GWh。
不止國內無法消納,放眼全球可能同樣太多。根據高工鋰電的預計,到2025年全球動力、儲能等場景合計將產生的電池需求也才有1800GWh。以2022年世界動力電池產量滿足度97%的數據為基準進行推算,若國內規劃建設產能全部實現,那么2023年—2025年全球動力電池產量滿足度將分別達到114%、119%、123%。
實際上,產能過剩之憂,跟下游需求走低趨勢也密切相關。據中國汽車動力電池產業創新聯盟數據,今年1月,我國動力電池裝車量16.1GWh,同比下降0.3%,環比下降55.4%。國軒高科、億緯鋰能、中創新航、力神、鵬輝能源、蜂巢能源等裝車量均環比腰斬。
2022年全年,我國動力電池產量與裝車量之間的差額達到251.3GWh,扣除68.1GWh的出口量后,依然有183.2GWh的差額,若這部分電池全部為庫存電池產品,那么庫存電池就達到全年電池裝車量的62%。基于上述背景,鋰電巨頭為尋找更大市場出路,便紛紛把眼光投向儲能市場。券商研報顯示,電池的需求主要來自兩大領域,新能源車和儲能,而且兩者在技術和生產設備上可能也有相通和共享之處。
據悉,公司早在2021年就陸續和國家能源集團、國家電投、華電集團、三峽集團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加強儲能領域的合作。比亞迪此前儲能業務的重心在海外市場,在國內專注于開發儲能產品,并不直接參與國內儲能業務的投標。近年來,比亞迪也在參與國內儲能項目的投標,并獲得多個大單。2月21日,比亞迪中標中電建阜康儲能項目,儲能系統建設規模為150MW/600MWh。
而從公司此次高層變動來看,似乎也是在傳遞公司未來將專注培育儲能為第二增長曲線的信號。6月21日晚間,公司公告稱為更加專注于公司新產品、新技術的研發工作,致力于新能源領域的開拓創新和技術引領,吳凱申請辭去公司董事、副總經理等職務。辭任后,吳凱仍繼續擔任公司首席科學家,同時將擔任公司電化學儲能技術國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可見,公司對儲能新產品、新技術的下一步布局已經可以說是十分明朗。實際上,之所以公司作出這樣的人事調整,或許也是一種居安思危的表現。眾所周知,在動力電池領域,寧德時代已經連續6年穩居全球市場份額第一,但是今年鋰電池產能過剩的情況可能已經十分突出,而適時開發新產品、開辟新賽道可能是明智之舉。
為何選擇儲能?因為在此之前,寧德時代也是十分看好儲能賽道,在2023年世界動力電池大會上,公司董事長曾毓群曾公開表示,到2030年,儲能市場需求超過1TWh。同時在今年歐洲智慧能源展會上,寧德時代展出EnerOne Plus儲能戶外液冷電柜、EnerC Plus集裝箱式液冷儲能系統等全新升級的全場景儲能解決方案,洽談簽署并鎖定超過40GWh合作協議。
值得注意的是,公開資料顯示,吳凱和曾毓群的經歷有諸多重疊之處,兩人是相識多年的同事加好友,公司委派吳凱專注負責電化學儲能這一領域,也似乎合情合理。另外,2022年8月寧德時代副董事長、副總經理黃世霖離職后,官宣從事「光儲充檢」新興領域,其創辦的時代星云如今已經在儲能圈中小有名氣,寧德時代占股20%。
營收破3200億元,總負債達4200億元,隱憂顯現
2022年,公司實現營業收入3285.9億元,同比增長152.07%,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307.29億元,同比增長92.9%;扣非后的凈利潤為282.13億元,同比增長109.88%。財報數據顯示,自2018年-2022年,公司已從近300億元的年營業收入,擴大10倍至3285億元,其營業收入分別為296億元、458億元、503億元、1303億元和3285億元,歸母凈利潤也由33.87億元增長至307.29億元。不過,鈦媒體APP觀察到,公司營收在突破3200億元的同時,其總負債也突破4200億,較上年同期翻一番。同時,2022年公司資產負債率達70.5%,而2019年、2020年、2021年寧德時代資產負債率(合并口徑)分別為58.37%、55.82%、69.9%。此外,2022年公司的流動比率為1.31,而2020年這個指標是2.05。從數據上來看,寧德時代短期償債能力可能會減弱,那么是否會對公司經營造成影響?針對這一問題,鈦媒體APP致電寧德時代詢問,但截至發稿公司方面亦未進行回復。
值得一提的是,雖然2022年和今年一季度公司業績都取得了不錯的成績,但是機構對其似乎產生了分歧。
在今年一季度,本田技研工業(中國)投資有限公司進入公司前十大股東。而高瓴資本旗下的HHLR管理有限公司-中國價值基金(下稱“HHLR”)減持公司517.11萬股至2802.23萬股。事實上,這是高瓴資本第三次減持寧德時代,早在2022年一季度、四季度,HHLR合計減持近941.34萬股寧德時代。而“招銀系”緊追高瓴資本跑路的腳步。招銀動力在今年一季度期間減持597.09萬股;招銀叁號則因減持超過784萬股,已退出公司前十大流通股東名單。以寧德時代一季度均價429.28元計算,“招銀系”旗下兩家機構分別減持25.63億元、33.65億元。據統計,至此,“招銀系”在過去的三年間已從寧德時代套現約296.56億元。(本文首發鈦媒體App,作者|翟智超)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