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隨著第一波爆發的新冠疫情到來,身邊的不少小伙伴都出現了高燒、咳嗽等癥狀,伴隨著全身肌肉的劇烈疼痛,徹夜難眠。相比起病痛的折磨,救助無門反倒成了更大的問題,無論是線上商店還是線下藥店,布洛芬、連花清瘟顆粒等退燒藥消失得無影無蹤。好不容易在某個不知名線上小藥店找到有庫存的退燒藥品,略帶僥幸地拍下后,卻被告知這是預售商品,發貨時間大致會在2023年中旬。
(資料圖片)
(圖片來自:淘寶APP)
而事情的走向遠比消費者想象中還要夸張。經歷了第一波的買藥難之后,一夜之間似乎退燒藥品又回到了貨架上面,就連人們哄搶的中美史克牌布洛芬緩釋膠囊都從無貨變成了有貨,而價格就是它本次“鍍金”后最成功的變化。
安徽市場監督局在日前公布的一則通報中提到了藥品漲價太高的問題,包括布洛芬在內的多款退燒藥品在內,平均漲幅超過了50%,而像是連花清瘟顆粒這種本身進價相當低廉的藥品,售價更是直接漲了250%。在這個理應共度時艱的大環境下,無良藥商們卻罔顧人們的健康安全,擅自以非常理的售價出售藥品,不免讓人感到唏噓。
除了藥商們的哄抬價格之外,黃牛們囤藥也成為了這場“搶藥大戰”的關鍵。事實上,奧米克戎屬于自限性疾病,無需吃藥也能靠自身的免疫力痊愈,而大部分藥物只是幫助病患緩解身體的疼痛、減輕發熱的癥狀等。在專家的推薦下,任何退燒藥品都成為了炙手可熱的“救命藥”,畢竟對于大部分人來說,也沒有太多空閑時間去研究哪種成分對哪個癥狀有針對性效果,干脆買退燒藥,一舉多得。
(圖片來自:微博熱搜)
自本月初開始,朋友圈、微博、豆瓣等社交平臺上逐漸出現了一些自稱有抗原試劑和布洛芬等涉疫物品售賣的“陌生人”,他們行事相當謹慎,當你嘗試想要了解物品的真偽時,他會毫不留情地回懟:不買拉倒,反正不愁賣。當然,以個人身份在網絡上售賣第三類醫療器械都屬于違法行為,《醫療器械監督管理條例》規定,個人不能從事第三類醫療器械經營活動,而在朋友圈出售抗原試劑,也是違法行為。可明知道這是違法行為,也擋不住大眾對于藥品、抗原試劑的需求,據了解,這些賬號在被微信官方封禁之前,已經成功售出數份抗原試劑和大量退燒藥品。
(圖片來自:微博熱搜)
事實上,最無辜的還是普通人們。在某些“專家”與自媒體的烘托下,“新冠必囤藥品”、“新冠康復怎么吃”之類的消息不斷被傳播,本就對疫情沒有深刻認識的大眾百姓們,這下變得更加慌張了。所謂病急亂投醫,即使還沒有生病,也迫不及待到街上的每一個藥店詢問,把與發燒相關的藥品統統抱回家,這才導致了藥品突然短缺。但也并不能怪我們,畢竟大家對于未知環境的恐懼,只有做好準備才能給足自身安全感,這一點是所有人類的共性。
2020年,新冠疫情席卷全球,在日本、北美和澳洲均出現了“囤貨潮”,大多數超市的家庭用品被搶購一空,尤其是廁紙,成為了極其寶貴的生活消耗品。幾乎每年流感季來臨之前,澳洲三大零售商Coles、Woolworths和Aldi超市都會受到消費者們的光顧,除了日常消耗品之外,感冒藥和潤喉糖的需求量也達到了高峰。這樣的情況似乎與我們正在經歷的“搶藥大戰”十分類似。
(圖片來自:微博熱搜)
不過,哄抬藥價的時代馬上就要過去了。12月5日,北京市市場監督局發布了《關于進一步規范市場價格行為的提醒告誡書》,對線上、線下零售藥店發出了最后的“警告”,嚴禁哄抬藥品價格。本月14日,全國各地的市場監督局正式出手整治,像是貴州、甘肅、廣西、海南等多個省、市都發出了整治通告,超百家線下藥店被查。北京源通百姓平安大藥房有限公司在京東商城開設的線上銷售渠道,被查證進銷差價率達538%,屬于嚴重的哄抬藥價行為。
調查報告顯示,一盒進價為23.57元的連花清瘟膠囊,實際售出價格在一周時間內進行了三次調整,分別定為30元、50元和80元。值得注意的是,其實像是拼多多這類電商渠道一直有售百粒裝的布洛芬退燒片,價格也在50元一下,雖然效果可能不如大品牌,但也是正規藥廠出品的藥物,有緊急需求的朋友不妨一試。
(圖片來自:pexels)
令人驚奇的是,檸檬片成為了“新冠藥品”的“替罪羊”。12月8日,上海市舉行了第246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聞發布會,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院長寧光認為,居家治療的朋友們可以嘗試通過食療調整身體,多喝新鮮檸檬切片泡水,對增強免疫力有幫助。一夜之間,新鮮檸檬脫銷了。對于買不到布洛芬的患者來說,新鮮檸檬已經成為了最后的“救命稻草”,盡管食療肯定是比藥物見效更慢一些,但也總好過什么都不做。而打開外賣軟件,清一色價格昂貴的新鮮檸檬映入眼簾,即使用力劃到列表的最底下,依然清晰地標明了價格:12元兩個。
(圖片來自:梨視頻)
值得慶幸,新鮮檸檬存放條件比較苛刻,暫時還沒有獲得黃牛們的青睞,即使昂貴一些,至少還是可以買到的商品。而機智的網友們將目光放在了茶飲品牌里,畢竟廣東可是走兩步就有一家手打檸檬茶店,想要喝上新鮮的檸檬飲品,還真算不上什么難事。三湘都市報曾報道,長沙某水果批發市場一天售出去了三百多噸,系平日銷量的數十倍。而突然的脫銷也引發了不小的問題,目前黃檸檬的批發價格已經從0.8元一斤漲到了7元一斤,漲幅還是非常夸張的。
面對涉疫物品稀缺的情況,不少民間團隊自發性組織了藥品交換的活動,讓有多余藥物的朋友和緊急缺藥的朋友擁有了可以溝通的橋梁;另一方面,騰訊地圖也推出了新冠防護藥物公益互助服務,提供交換藥物的渠道。無論如何,“囤藥”這種行為還是會影響正常的市場運作,尤其是在這種大面積缺藥的情況下,除了法律上的譴責,還有來自道德的不安。據業內人士透露,目前生產布洛芬等退燒藥物的原材料充足,各家藥廠也已經在加班生產,預計在元旦前就會恢復正常的供應。
(圖片來自:pexels)
在全民“搶藥大戰”的背后,是我們對于新冠病毒癥狀的未知與恐懼,引起藥品慌的也并非他人,正是這些為了一己私利的黃牛們。而任何事情都有其對立面,雖然在“囤藥”與“哄抬藥價”的夾擊之下,我們忍受著病痛的折磨,但也能看到不少普通人們守望相助,在藥品緊缺的情況下,依然愿意分享自己所剩無多的退燒藥。隨著藥品產能不斷加大,布洛芬、感康等退燒藥也將恢復到正常的供應水平,而黃牛們想憑借特殊時期狠撈一筆的夢也即將破碎。
但不得不說,打擊黃牛行為依然是確保市場正常運作的核心關鍵,上次是口罩、這次是布洛芬,那么下次呢?不能把人們的生命交給這些唯利是圖的黃牛。同時,經此一戰,家中常備退燒藥,或許會成為新的良好習慣了。
(封面圖片來自:pexels)
關鍵詞: